維修行騙術有三:
一是偷梁換柱。多把進口的或原裝的、或新的零件,換成國產的或陳舊的,如音響的進口功放管,音質好,使用壽命長,換上國產之后,外行人當時是絕對聽不出來,事后才會慢慢察覺,但蒙查查的顧客只好再次送去維修。據稱此類事件多發生在新機上,“做黑”維修行往往讓顧客把機子留在維修處,以便有時間和機會從容“做手腳”,行內人士透露,要“換”得天衣無縫,調試是需要時間的。另言,“換術”不僅可給維修行留下“真品”,可供日后高價出售,還可給維修行帶來“隆隆生意”———被換機子事后不久肯定還要上門維修,心知肚明的維修行而且一修就好,因此此術多為維修行的“慣用伎倆”。
二是夸大其辭。有些故障,10元、8元就能搞掂,但維修行總會以種種借口,開機、檢查,指東說西,或甲乙丙丁列出故障,尤其是漆黑一片的電視機、一聲不響的音響、原地不動的電腦,維修行更容易“診”出大毛病,顧客也容易“心甘情愿”地“挨宰”。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他的一臺電腦死機,跑了三家維修行,開出的價是500元、400元、350元,最后被一位業余電腦愛好者30元搞掂。
據稱。此術維修行鐘情有加,不費吹灰之力可獲暴利,顧客也少微辭。
三是越描越黑。這多發生在一些資質不高的維修行上,懂些維修皮毛的維修人員“頭病醫頭、腳病醫腳”,表面上修好了,也能用,但過不了多時,機子就會“舊病”復發。據了解,這樣的維修行廣州為數不少,掙一次錢是一次錢,從不考慮信譽,且多是一些小店,并打著“廉價”的幌子。據業內人士稱,此術也不排除有些維修行存心留下維修“伏筆”,以便日后有“生意”可做。
省家電協會張小明秘書長說,現在家電維修行業整體素質還不是很高,許多維修站對維修人員進行的都是“應急性培訓”,招進來后培培訓,教一些基本的維修知識就“上崗”了,很多維修人員本身就沒系統地學過有關的專業知識,你怎么還指望他維修水平有多高?
張還說,很多私人開的維修點就更難說了,他可以漫天要價,可以把質量差的零件換給你,可以隨便修修就說是大問題,反正也沒人管,想投訴他都難。現在有關部門對個體維修點沒有得力的監控措施,也沒有明確的行業規定對個體維修點進行規范和約束。不少消費者希望能定期對個體維修點進行檢查、監控,如有明顯欺詐顧客行為或技術不達標,就堅決取締,但現在個體戶太多太雜,監控力量又明顯不足。
張說,現在維修行業的收費的確有些混亂,同樣是電視機,開個蓋就50到200元不等,不過目前較普遍的收費是20-29英寸開蓋100塊,29英寸以上要200塊左右”。零件費在正規的維修站可能會比廠家的進價稍高一點,而私人的維修公司或維修點就難說了。其實維修費中零件費一般只占很小的部分,很多人吃虧就吃在“高額的技術服務費”,小小的毛病,換個零件就行了,可他偏說是大問題,得“反復檢查”,還要“好好修一下”,然后就是幾百元的修理費,消費者大多不懂行的,就由他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