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肉也要有春天
李狗子
肥肉真像人類的本能,丑是丑了點,但你總是不能忘記它。
我媽經?;仡櫵耐隁q月。每逢月末姥爺發工資,我媽就負責去買酒割肉。賣肉攤子是很牛氣的,買一斤以下的肉是沒資格搭配肥膘的,我媽就得施展各種手段央求肉販:“加點白膘嘛,再來點肥肉的。”
時過境遷,脂肪、膽固醇、油、糖、精米白面都被我們唾棄,粗糧、葉子菜被奉為健康秘笈,最好像兔子一樣生著撕把撕把就吃。據說有科學實驗證明大多數人類都是能活到120歲以上的。以小白老鼠做測試,一只飽食終日,一只長期饑腸轆轆,測試結果證明挨餓的小白鼠壽命要遠勝過另一只。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終生保持半饑餓狀態,那活過120歲是鐵定沒問題的。
可是,可是啊,如果一輩子都吃不上一頓飽飯,生又何歡呢?
那些甜甜圈上黏稠發亮的糖漿,那些齒糯醬香的梅菜扣肉,我不相信有人可以憑借意志就可以永遠忘記。食色性也,只要沒有四大皆空,十丈紅塵的欲望就不可能塵緣了斷。
肥肉真像人類的本能,丑是丑了點,但你總是不能忘記它。
采訪一名香港著名富婆,資產上過全球榜,走到任何一個高檔場所都有人跑過來笑臉相迎。她擁有全香港最好的點心廚子,因為她最愛吃蛋糕。小時候一天三塊,奶油要雙份,結婚生子后只在下午茶的時候吃一塊。今年她已年過七十,醫生規定她一個禮拜只能吃一塊蛋糕。
“但是你知道嗎?我的舌頭一禮拜中只有這一天是活的。”
關于營養的斗爭
鄭君曄
對營養這個詞,我是有點心理恐懼的。
對營養這個詞,我是有點心理恐懼的。首先是我從小到大不喝牛奶,也不吃任何奶味濃郁的食物,時至今日這已經成為一種心理障礙。另外我小時候也不愛吃雞蛋和肉,所有被定義為有營養的食物我都絲毫不為所動,唯一熱愛的食物就是稀粥。
后來長大些到了發育時期,恰逢西風東漸,我媽作為一名醫生,開始熱情地接納西方的生活方式,經常稱贊西方食物結構的合理。她不知從哪本讀物上看到一篇保存蔬菜營養成分的文章,突然開始在每天的晚餐中添加一道莫名其妙的菜,把青菜用開水燙一下,不加任何調料的端上餐桌,據說這種烹飪方法能夠最好地保存蔬菜中的營養,但是如此寡淡的味道實在不適合一個正在茁壯成長的青少年的口味。
可以想象,18歲之前,營養二字對我來說如洪水猛獸一般,我固執地認為任何有營養的食物都是難以下咽的,補充營養跟吃中藥在我心目中的殘酷程度是等同的。直到18歲我離開家上大學,嘩,世界在眼前豁然開朗,終于擁有自由能夠決定吃什么了。大一那一年我毫無節制地吃了不計其數的巧克力、餅干、麥當勞、冰淇淋,總之任何味道濃郁熱量奇高的食物都是我的摯愛,這種毫無節制的自由令我迅速胖了20斤。到今天,我離家10年,經歷了減肥的周而復始,終于回到正常體重,我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食物觀,炒菜用橄欖油,減少吃甜食和油炸食物的頻率,用果味酸奶代替了牛奶,但是我依然保持著喝粥的習慣。
如果以后我有了孩子,我想我也會像我母親一樣試圖用各種有營養的食物喂養他,他也一定會反抗,會經歷初次擁有自由的肆意,也會最終形成自己的飲食方式,這是人類無法逃避的規律。
無毒一身“青”
黃藥師
一個多月下來,有沒有排毒不清楚,體重倒是真的輕了6斤多。只是面色也發綠,不愧是“無毒一身‘青’”。
兩三年前大街小巷的書店、報亭、盜版書攤熱賣一本臺灣某林博士所著的大作《無毒一身輕》。書中用詳實的例證和精確的數據向我們展示了二十一世紀地球的骯臟和恐怖。人類的每一個個體如果希望在大氣層內多生活幾年甚至幾十年就要徹底改變原本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
我的工作屬于高強度體力腦力結合的工種。一個月往來穿梭于多個城市之間,除了體重增加別的能力都在退化。拜讀大作之后毅然決然地開始了吃素的健康生活。按書中所示我每天早中晚只吃生蔬菜水果,因為它們“最自然對人體最健康”、易于攜帶可以保存一整天又富含多種維生素ABCDE氨基酸10JQKA……作為一個很有毅力的不想早死的人,每到飯點兒無論是在飯店、食堂、快餐車旁,不管同事朋友吃得多美多香,我都會慢慢拿出自己早上用鹽粒搓洗消毒過的西紅柿、香蕉、黃瓜、芹菜桿、紅薯塊,一口一口細細品嘗(書上說了,想健康每口要嚼30下)。記得有次鄰桌小朋友問旁邊一位中年婦女:
“媽媽那個哥哥怎么只吃菜呀?”“他可能信佛。”
“那為什么他只吃生的菜呀?”女子有些不耐煩“快吃你的飯,他可能是屬兔子的。”“那我屬牛……”“快吃!”
我拿著芹菜桿心里思量“我屬雞,看來其實該吃蟲子……”
一個多月下來,有沒有排毒不清楚,體重倒是真的輕了6斤多。只是面色也發綠,不愧是“無毒一身‘青’”。那之后,許多營養學家出來否定全素食譜,臺灣的林博士也不知因為詐騙了誰而鋃鐺入獄。我的素食生涯也暫告結束。
細細回想,悟出一條健康與美食的定律和各位分享——凡事、凡吃,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