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菜市場去買菜,那個賣豆腐的見我是個老買豆腐的,就笑著沖我說:“怎么,不買塊豆腐嗎?”我說現在天氣熱,都下午了,你這豆腐沒有壞吧?她說:“你放心,我這豆腐是養在清水里的,不會壞的。”果然,她的豆腐都放在一盆清水里。她還拿起一塊放到我鼻子前,“你聞聞,要是變了一點點味兒,我就不賣給你。”我聞了聞,真的沒有一點點異味,便掏錢買了一塊。回來的路上,我一直在回味她的這個“養”字。把豆腐放在清水里“養”,當然不是為了把豆腐養大。但在這個賣豆腐的人看來,在這樣的高溫天氣里,如何能讓豆腐保持住原有的口味,不在外來的細菌的感染下變壞,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賣豆腐的把豆腐放在清水里養著,是讓清涼的水把空氣中的細菌隔開,也是讓清涼的水維持住豆腐原有口味。應該說,她這樣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我覺得,這件事真正耐人尋味的,是這個賣豆腐的給我們平常說的“養”字,賦予了一種新的含義:養,不僅僅是提供某種條件使我們養的東西不斷長大,而且也是創造某種條件不使我們養的東西變壞。
我立刻想到了養孩子。有些人養孩子,只想把孩子養大就盡責任了。在這個養的過程中,孩子是不是容易感染到某種不利于保持美好品性的東西,他是不管的。但另有些人養孩子,卻非常注意為孩子準備“一盆”可以保持和培育出孩子的美好品性的“清水”。
這樣一盆“清水”,我想至少要由這樣一些要素來構成:父母在為人處世上能夠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與父母來往的朋友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生追求、家里擁有足夠多和足夠優秀的藏書以及特別有益身心健康的報刊、家庭氣氛平等而和諧、家里不存在非法的經濟收入、所有家庭成員都能自覺接受各種規則的約束。一個家庭里能有這樣一盆“清水”,或者說能讓孩子成長在這樣一盆“清水”里,變壞的可能性就很小。
一個人要養好自己的“精神”、養好自己的“品德”,養好自己的“氣韻”,也需要為自己準備或者創造一盆不使自己變壞變質的“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