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店面突出 家居 品牌特色,也需要選擇人流量大的 家居 綜合賣場“借勢”。采寫/新京報記者馮靜攝影/新京報記者高瑋王遠征
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和了解一個 家居 品牌,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這個品牌的店面看看。與其他商品不同, 家居 產品需要實地體驗,店面里的直觀印象直接決定著消費者的購物意向,因此,門店里的感受直接影響著是否可以成交。
對于 家居 品牌而言,店面的布局、購物體驗的設計、銷售人員的專業程度,傳遞了一個品牌的形象與理念。那么,品牌是如何設計店面,讓消費者一見鐘情,心甘情愿地買單的?本期將剖析多個細節,呈現“藏在門店里的品牌秘密”。
門店是“第一印象”
近日,由新京報 家居 周刊主辦,《居尚》雜志、《房地產世界》雜志和眾多網絡媒體全程支持的“新京報首屆 家居 門店體驗之旅暨2014年京城 家居 門店評選活動”拉開序幕。此次評選中,新京報 家居 周刊將邀請業內專家、消費者對 家居 品牌的門店進行走訪體驗,并對門店各個細節進行評測打分,最后由消費者、專家評選出“消費者最喜愛的 家居 門店”等獎項。
如果沒有消費需求,消費者對 家居 品牌的了解幾近寥寥,而當需求來臨時,選擇和考量一個品牌的理念、產品和服務,門店則成為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對于 家居 品牌而言,店面如何布局、店內如何裝修、產品如何陳列、產品如何定位、導購員如何介紹產品、如何承諾服務,將成為其品牌形象的直接塑造因素,而這些第一印象,將決定消費者是否買單。
如果印象不佳,消費者不太可能再次進店。在競爭激烈的 家居 市場,店面的形象、定位將直接影響著產品的銷量與品牌的口碑。
家居 門店“百花齊放”
家居 門店的發展脈絡與整個產業的發展歷程相伴相生,從最初的街邊小店、到 家居 產品集聚地、再到專業賣場的集中與分區, 家居 門店是品牌的臉面,也反映了行業的發展段落。
據集美 家居 總裁趙建國回憶:“在80年代的市場經濟初期,很多商人拿著屯來的貨租個地方開個店面,賣完了就撤了。”當時的門店,還停留在“銷售場所”一個作用上。由于市場的不規范、 家居 品牌還未形成,有“固定消費場所”成為考量品牌誠信與穩定的重要因素。
經過多年的發展, 家居 品牌集中化開始,大型 家居 賣場、大型 家居 產品集聚地也隨之出現,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集美 家居 等大型賣場建立,將零散的門店統一到固定場所銷售,并作為管理方進行品牌審核、管理、提供擔保和售后服務,門店已經成為品牌的“門臉”,而且品牌實力往往通過門店位置、面積、裝修風格展現出來。
在門店的塑造過程中,品牌更希望通過門店來展示品牌特色與形象,因此,近十年來,除了傳統綜合 家居 賣場外,門店的形象與形式也在悄然變化。2008年,業之峰裝飾北五環店開業,開啟了裝修行業的“大店模式”,開設體驗館、整合產業鏈、提供一站式服務,成為 家裝 行業的整體走向。此外,在北京市場上,各具特色的品牌獨立店也開始興起,并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北四環沿線高端品牌獨立店、西四環沿線紅木品牌獨立店等獨立店面群。
大 家居 賣場、建材超市、專業賣場、獨立店面,甚至將店面開進百貨商場,多種形式的 家居 店面的出現,不僅是從零售角度考慮品牌定位,也標志著 家居 行業整體形象的規范與提升,品牌開始從各個角度考量選擇最合適的店面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