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在青島舉行,來自全球互聯網工業領域的知名專家以及全球領先企業共同探討了當前全球工業互聯網轉型的路徑與方式。10月16日下午,青島市政府一行100多人及參與此次會議的美國工業互聯網聯盟理事長約瑟夫·薩爾沃、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奧特林·赫爾茨克、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中國首席科學家房殿軍等專家專程前往海爾膠州空調互聯工廠,了解海爾在互聯網工業變革過程中的落地實踐。
在15日全球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演講中,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提出了三個顛覆:商業模式的顛覆,從分工式到分布式;大規模制造模式的顛覆,從大規模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消費模式的顛覆,從產品經濟到體驗經濟。
應該說,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從“我視角”轉變為“用戶視角”。“我視角”就是以企業為中心,而“用戶視角”就是以用戶為中心,這種轉變最終帶來的就是整個商業發展體系上的徹底巨變。而海爾膠州空調互聯工廠就是實踐這一顛覆的典型案例。
據了解,海爾膠州空調互聯工廠是海爾集團新近落成的互聯工廠,該工廠最大的特點就是解決了用戶的個性化定制問題,能夠通過柔性制造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工廠相關負責人表示,膠州互聯工廠共分為兩器智造區域、智慧物流區域、外機智造區域、智能互聯實驗區域、內機智造區域、智能立體庫6大智慧智造區域,通過模塊化制造能夠更加高精度、高效率地滿足用戶定制產品的需求。同時,工廠全工序以用戶訂單信息驅動互聯,全過程透明化、無縫化、可視化,用戶通過手機就能實時看到下單產品的生產進行,充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中國首席科學家房殿軍認為,流程顛覆是實現工業4.0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而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沒有重視到這一點,陷入了先建廠房、買設備的誤區。事實上,互聯網工業在本質上其實并不是單純對企業的制造能力進行自動化改造,最重要的是實現企業制造能力與用戶需求的對接,這才是互聯網工業變革的應有之義。互聯網4.0的新理念在海爾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包括個性化定制、用柔性生產線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是一個很好的標桿項目。
當天,透過膠州空調互聯工廠這一窗口可看到海爾已實現了制造模式的轉型。與其它企業聚焦于產品制造環節的轉型不同,在海爾看來,互聯工廠不是單純的機器換人,而是要始終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創造用戶最佳體驗。為此,海爾在互聯網工業上的探索就是智慧家庭+互聯工廠,通過與用戶共同建立了一個“生態圈”,讓用戶參與產品創意、設計和研發,海爾通過開放式創新平臺整合一流資源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最后通過互聯工廠實現用戶需求的落地,最終實現工廠、資源方、用戶需求的無縫化對接。
以空氣生態圈的天鉑空調為例,這種鳥巢式的設計來自用戶的靈感創意,他的創意吸引了30多名發燒友,隨后又得到了1700多名用戶的建議和支持,最終通過海爾U+平臺整合了包括中科院在內的一流資源,將產品創意轉化為產品。因為是與用戶進行全流程交互推出的,該產品在上市以前就已經有近萬名的用戶來預約、咨詢。
在與用戶進行全流程交互的基礎上,海爾搭建了以用戶為中心的全球首個智慧生活開放平臺—U+平臺,為用戶打造了個性化的智慧生活場景,推出了智慧空氣圈、智慧食品圈、智慧用水圈等7大智慧生態圈,真正將智慧家庭的概念實現了落地。
如果說互聯工廠是對內搭建了智能制造圈,那么智慧家庭則是對外搭建了用戶圈,通過內外圈融合實現了產品全周期的互聯,也實現了用戶、工廠、資源方等的互聯,讓各方在海爾的生態圈內共創共贏。從這個意義上講,膠州空調互聯工廠將用戶需求與工廠鏈接起來,并為用戶提供了超值的智慧家庭體驗,真正實現了互聯網工業將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與智能制造相結合的本質變革,成為引領行業的領先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