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市場疲弱,人力、材料等成本不斷上漲,銀根收縮,以及自上而下的環保整治高壓下,企業倒閉、老板跑路等消息頻現,龍江家具業或將迎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考驗。
在這里,每天都上演著離開與擁抱的故事。
有的人“走”了,轉行做了包租公,有的人“來”了,卻依然做著中低端家具廠。
有龍江老牌家具企業負責人說:“龍江家具產業的高速發展期已經告一段落,我們錯失了調整的黃金期。”
與此同時,一些老板們并不愿守株待兔,他們想開辟一條互聯網經濟下的“龍江突圍之路”。曾任順德家具協會會長的陳偉恒與他的朋友們,已經在行動,他們自信且敢于創新:“小米都能做 家居 平臺,為什么我們不能自己做?”
一代人來,一代人去,龍江家具進入內外夾擊的陣痛期,誰來“救救”它?
誰走了?本土家具老板紛紛轉行
做了30年家具生意的劉健最近有點煩,原以為縮小生產規模及時止損,轉身便能安穩地當個包租公,沒料到管理商場和公寓令他更“頭大”。
在龍江鎮,有不少像劉健這樣的家具老板。隨著材料、工人工資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漲,利潤被擠壓,加上慘淡的行情,不少本地老板轉行做起包租公。
劉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7年前后,他推倒占地10多畝的舊廠房,建起6層高適合家具企業使用的現代化廠房,配套貨梯、員工宿舍樓、商鋪等,光租金每月能有近200萬元進賬。
同時,他開始逐步縮小生產規模,從最初的擁有沙發、套床等多條生產線,到目前僅生產軟體床墊,并將上世紀90年代創辦的部分產品品牌轉讓給新進的合作企業。
對于劉健來說,管理商場和公寓成為他目前主要操心的生意。
“現在本地人做家具廠抵不過外地人的拼勁,最終都要轉型。”劉健觀察到,他身邊90%龍江家具老板都在慢慢轉型,有的縮小規模,有的合作生產,剩下的10%則是直接放棄家具實業,轉而收租或到外地投資。
劉健坦言,實業是順德老板的根,是從事其他投資的支柱部分。一方面他不愿意舍棄經營多年的家具生意,一方面也希望從中抽身,投資其他行業。
誰來了?依然是中低端家具廠,質量原地踏步
當許多本土老板紛紛轉行之時,龍江迎來了許多后繼者。
三聯工業區是龍江家具企業密集地,做工程類定制家具的老板黎先(化名)是肇慶人,他和兩個老鄉的工廠都在這個工業區內。
1995年,黎先高中畢業便進入家具業,從海南到北滘,從技術學徒到銷售人員,他最終在龍江一個800平方米的工廠開始他的家具事業。
由于政府政策和生產規模擴大等原因,三年前黎先租下三聯工業區內一棟大樓的三層,約400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加水電費大約十幾萬元,加上工人工資,每月成本至少要30萬元。”
從大樓后樓梯進入,伴隨著濃濃的木材味和膠水味,能看到彌漫著粉塵的生產車間。三聯工業區每棟樓內一層便是一家企業,這里的老板多為30—40歲,大多來自順德以外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