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自1998年進入中國,17年來開設18家宜家商場,且基本在全國一線城市。而新興 電商企業林氏木業在去年8月開設首家線下O2O體驗館后,官方稱今年將會有多達10家O2O體驗館在全國陸續開業。兩者截然不同的擴張模式與速度,不僅是 家具賣場發展模式的碰撞,還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較量。
單純就擴張速度而言,宜家“一年一家”的擴張速度顯得有些緩慢。而且宜家主攻一線或是“新一線”城市,對一些二三線城市的“粉絲”來說,這樣的開店速度著 實令人“捉急”。目前,宜家新店的單店面積高達3.5萬平方米,同時堅守“自己的地、自己的店”的購地興建的原則,這無疑讓宜家開店難度大幅增加。
筆者認為,造成宜家擴張緩慢的最大原因,是源自外資企業的骨子里的“保守”與“固執”。與宜家賣場里“親民”的風格相反,在消費者眼中,宜家的高層領導似 乎有一些“高冷”——宜家首席執行官Peter Agnefjll在2013年緊急叫停宜家擴張速度增加一倍的計劃,而且根據現有店面分布來看,宜家賣場都是落戶在一線或是“新一線”城市,無疑令宜家的 受眾面變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深耕細作”的發展模式卻讓宜家的業績逐年穩步上升。
如果把宜家的這種發展模式比作是“釣魚”,林氏木業“1年10家”的開店速度無疑是“捕魚”。林氏木業作為新興電商企業,似乎有著一股年輕人的朝氣與干 勁。林氏木業O2O體驗館是以補充線上銷售過程中體驗環節的不足,同時促進線上線下雙向引流的經營模式。“廣撒網”一般的擴張,與林氏木業的企業宗旨“讓 林氏木業家具走進千家萬戶”無不關系。與宜家既“親民”又“高冷”相比,林氏木業似乎更加“接地氣”:更多的考慮選址對消費者來說是否便利、能否為更多消 費者服務;家具品質與價格能否讓消費者感到滿意;還有購物過程中的各樣瑣碎事項,林氏木業都頗為注重,并以行動去滿足各樣需求。
總之,以擴張速度以及對消費者的態度來說,林氏木業是宜家不可忽視的對手,并在未來將有趕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