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建材市場上,實木地板十分暢銷,但是由于商家銷售的產品魚龍混雜,消費者對行業內的一些“陷阱”不得不防。
“缺斤少兩”的現象在實木地板銷售過程中早已不是新鮮事,因為消費者在購買地板時很少會親自測量產品的長度、寬度、厚度,而地板交易過程一般都是以面積計價,所以有些商家便會在包裝上虛標產品規格,讓消費者白白為不存在的面積買單。
靠漆面掩蓋材質問題也是地板制造商慣用的伎倆。蟲眼、裂紋等都是影響地板質量的重要問題,有此類問題的地板其售價必將大打折扣。因此,部分商家為了掩蓋此類問題不惜動起了歪腦筋。他們往往會在存在缺陷的地板表面刷上一層色面漆,并在底面用填充膩子底漆掩蓋蟲眼、腐朽、開裂等缺陷,然后告訴消費者這是為了防腐、防潮。目的是讓消費者看不清木材的真實紋理,掩蓋板面的缺陷,達到以次充好的目的,這種做法不僅有害健康,而且實木地板在安裝1―2年后,就會出現嚴重脫色的現象。
部分地板商家的售后服務也飽受消費者詬病。雖然許多商家都聲稱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務,但在消費者下單后才發現商家所謂的“完善服務”只不過就是大家常見的“包工包料”,在地板鋪裝完畢后就再無其它售后服務可言。其實,對于地板商而言除了“包工包料”外,還應按規定對產品質保期內出現的問題予以解決。另外,因為地板經銷商與鋪裝工人屬于“利益共同體”,有些工人會在鋪裝過程中故意鋪張浪費,從而制造出更多本不應該存在的“邊角料”。
如此種種“陷阱”既反映出個別商家商業誠信的缺失,又為消費者敲響了一記警鐘。利益誘惑考驗業界商家的良知,“陷阱”密布考驗的便是消費者的“火眼金睛”,大家在選購此類產品時一定要提前做足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