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央視百人大戰盲測中日飯煲,美的鼎釜以一敵三勇奪第一后,央視財經《消費主張》再報:中日飯煲近日在武漢再次對壘,日本飯煲慘遭水土不服,一萬多元的日本電飯煲做出來的飯竟然得分最低。
日本電飯煲對壘美的鼎釜IH智能煲為何頻頻敗退,難道電飯煲做飯也有主場客場之分?央視記者為此專門請教資深研究人員,終于發現日本電飯煲敗在“不懂中國人的心”:
決勝關鍵一:日本電飯煲無法適應多米種環境
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的潘思軼教授告訴記者,日本高端電飯煲主要是針對日本大米設計的,而中國大米種類眾多,很多米和日本米差異巨大,結果日本電飯煲一遇到和日本米不同的米種,就會水土不服,表現遠不如中國煲穩定。
決勝關鍵二:日本電飯煲電路板重新開發,成本高安全性還差
可是,日本專門針對中國市場銷售的電飯煲,為什么售價那么高呢?日本電飯煲行業資深專家宮口淳一這樣解釋:“日本的電壓是100V,中國的電壓是220V,對于IH電飯煲來說,如果它要生產中國版的話,電路板要重新再開,線圈盤要重新再開,不管它賣多貴,在中國賣的量比較少,所以它攤下來的成本就是很高的,所以中國版的價格是非常貴的。”
但即使是電路板重新做,日本電飯煲還面臨安全性問題。記者拆開中國電飯煲和日本電飯煲后發現,日本電飯煲的電線接頭是裸露著的,而中國電飯煲的電線接頭卻包裹得很嚴實。資深電飯煲專家杜俊峰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日本是溫和的海洋氣候,沒有我國南方“回南天”現象,對產品的絕緣性沒那么講究。如果將日本電飯煲拿到中國用,在潮汕的天氣里就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決勝關鍵三:一煲多用,中國煲設計更貼近中國人習慣
除了電器安全標準不同,中日電飯煲在使用習慣上也有差異,這就導致了二者在設計制造上有很多區別。日本人用電飯煲大多是單純地煮米飯,而中國家庭不僅用電飯煲煮米飯,還要燉湯、煮粥,做各種各樣的美食,遇到溢鍋怎么辦?記者將鼎釜IH智能煲與日本電飯煲對比,鼎釜IH智能煲專門設計了防溢鍋裝置,十分貼心。
不少中國消費者喜歡一鍋多用,追求電飯煲的多功能,所以鼎釜IH智能煲的鍋膽涂層也更厚,更結實。
決勝關鍵四:輕松應對用電高峰,中國煲煮飯更出色
我國的用電環境比較復雜,一些地方會出現電壓不穩的情況,在用電高峰時期往往不到220V電壓。《消費主張》的測試中,我們模擬出用電高峰時只有150V電壓的狀態,結果顯示,兩款日本電飯煲都有夾生;而鼎釜IH智能煲沒有發現夾生現象。
《消費主張》提醒您,由于電器安全標準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電飯煲對大米的適應性也不同。經過一系列實驗,終于找到了日本煲“水土不服”的原因,原來還是中國煲更懂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