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傳統制造業而言,家電轉型曾被悲劇地認為是個偽命題,原因是,沒有握住創新的救命稻草,即使有自我顛覆的心也沒激流勇進的膽。但當原先井水不犯河水的不同行業陸續開始“敬個禮,握個手”,“互聯網+”概念成為家電產業與互聯網企業實現跨界融合的紐帶,卻僅在一念之間。
創新貴在先發制人,有成功的案例就會有無數后來者紛紛效仿,好比美的與小米的合作模式,很快帶動了整個家電行業的聯姻。當別人還在“互聯網+家電”順藤摸瓜——摸索轉型路徑時,美的與小米的布局,能否率先為未來智能家電領域提供范本?
那么問題來了:未來智能家電的發展趨勢,是否就是“美的+小米”的聯姻模式呢?不管結論如何,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即做智能家電,不可能是傳統家電企業與互聯網公司的簡單相加。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要想讓“豬”飛起來,還需要有更多深刻的思考。
首先,開放的心態是基礎
我們之所以在家電企業前面冠以“傳統”二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先天的封閉模式,今天的主流家電企業,其實以往重復的都是一種“自我循環”的老套策略,自己建立一套產品系統,然后從無到有、自上而下地開發出來,因循守舊日以繼夜。然而,今天的智能產品,天生就飽含著“開放”的特質,它作為新興產業催化出的衍生品,需要嚴格意義上的沉淀,從構建生態鏈到最終誕生,期間需要經過一系列的融合和“結晶”的過程。因為,畢竟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及他人之力,與周邊產業附著在一起尋求共同發展,才能有效產生新的價值成品;
其次,優勢的疊加是重點
美的與小米之間的結合,實質上在于各自產業的優勢疊加和短板互補。小米的優勢在于對移動端的搶占與互聯網營銷滲透,美的優勢則在于硬件產品生產制造與扎實的線下營銷網絡,這兩塊的合作其實是智能和家電的有機融合與錦上添花,有利于形成一種較為理想的跨界融合形態,使緊密綁定的兩家企業形成一種新型的經營方式與智能理念,實現智能新品更高級別的交互體驗;
最后,股份的融合是關鍵
5月20日晚,美的集團發布公告,宣布此前擬向戰略投資者小米科技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申請,已獲證監會審核通過。這意味著,小米的進入將彼此資本上的融合,血脈上進行了相融,另一方面將為美的智能 家居 入口的加速建立添磚加瓦。也就是說,“美的+小米”的共贏模式不再是簡易的利益相加,而是連資本都實現了實質意義上的對接,可視作整個資本市場的狂歡。
因此,開放的智能特質、優勢的有機疊加與深度的股份融合,才是真正能使智能家電走下去的有效模式。而“美的+小米”模式的成功案例,也為我們釋放出“互聯網+家電”緊密綁定的強烈信號:一次基于互聯網模式的跨界融合,可以真正提煉出獨具優勢的互利模式,從而產生持續性甚至不加期限的利益回報,而非僅僅停留于狹窄的“一錘子買賣”。
“互聯網+”概念雖然一夜之間便經歷口口相傳,想象空間可見一斑,但具體落實到智能家電,說到底還是要通過植入互聯網基因,把傳統家電行業的制造力、影響力、渠道力等轉化成創新生產力,轉變成極具價值的產業生態聯動的衍生品,真正讓家電企業智能化“走下墻”才是關鍵。
(洪仕斌:產業經濟評論家,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營銷專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