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萬科宣布啟動第一個百億級別的物業公司,有意分拆物業進入上市。物業行業加速走入資本市場似乎成為眾多房地產巨鱷們再掀房地產相關產業資本運作的高潮之作。
而早前,國內首個社區服務行業上市企業彩生活服務集團于8月14日發布的中期業績顯示,該公司上半年實現收入2.78億元,凈利達1.15億,同比增長70.2%與56.6%。如此亮麗的財報背后也顯示出物業服務企業的巨大潛力。
然而,當記者近期走訪彩生活服務集團CEO唐學斌這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時,他卻用經歷和數據呈現了“中國的物業服務早已脫離靠收取物管費賺錢的時代”的觀點。
唐學斌表示,傳統物業的發展需升級為以人為中心的社區服務。目前,彩生活的盈利增長點并非大眾關注的2億平方米管理面積對應的物管費,而是基于“互聯網+物業+……”的增值服務,它將形成社區線上、線下一體化后智慧生態圈,包括商業、金融、生活服務、公益活動等方方面面,且“+”中各項并不存在競爭、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共融發展。
彩生活每年向服務家庭收取費用不足150元
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彩生活合約管理建筑面積達2.7億平方米,共獲物業管理服務方面收入約149.6百萬元,同比增長率56.5%。
唐學斌給記者算了一個賬:彩生活管理2億平米,一年收入幾億元,物業管理的收入一平方米一塊五毛錢,算下來服務一個家庭一年收取的還不到150元的費用。
同時,唐學斌指出目前中國傳統物業管理行業一直在走下坡路。1998年高層物業管理費3.8元每平方米,現在是2.8元以下。但是1998年保安的工資800元一個月,這個工作還要托關系,才能做保安。現在4000元一個月,還不一定能請不到好的保安員,成本漲價5倍,和管理費下降是根本矛盾。因此,很多物業公司沒有破解矛盾,所以走向虧損,有些開發商只能拿出補貼來支撐它的物業服務品質,但畢竟不能滿足物業產業的自給自足,絕非長久之計。
彩生活是市場化的企業,沒有開發商的補貼。唐學斌說:“彩生活成立有13年的歷史,籌備上市之前我們就將其定位成‘以互聯網武裝起來的傳統社區服務運營商’,我們在尋求轉型升級,希望可以作為物業發展的可持續模式。萬科、保利和中海的跟進,說明我們先前的路是走對了的。”
工程和增值服務明顯跑贏傳統物業管理增長率
彩生活2015年中期財報顯示,2015年上半年,彩生活工程服務和增值服務的年增長率分別為106.6%和55.2%明顯高于物業關務服務的44.5%。這說明,彩生活的盈利面已經轉向非物管費用收入。
據了解,近年來彩生活一直在利用高科技和互聯網手段,改進傳統業務服務的各個環節,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希望能將社區服務公司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而工程服務和增值服務,就是基于“互聯網+”創造出來的聯動效應。
比如,彩之云APP上的E維修、E理財就是工程服務和增值服務項目之一。唐學斌說:“我們將線下社區與線上平臺統一,以服務到家的理念滿足社區居民購物、繳費、維修、培訓、理財等多種需求,再將從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京東、嘿客、平安、螞蟻服務、車大大等電商和第三方入駐企業處獲得的資金反哺到企業和社區發展,最后達到盈利目的。”
2015年,彩生活被中國指數研究院授予“2015中國特色物業服務領先企業——智慧社區”其重要因素就在于彩生活完成了將對物的管理轉換成對人的服務,通過研發彩之云平臺,把物業的品質、社區O2O的商務服務、社區鄰里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地連接,使業主、服務的提供者和物業,更加有效地融入這個社區生活的服務場景,而其“互聯網+物業服務+……”模式也成為行業肯定的先行典范。
據唐學斌介紹,線上交易的快捷、便利只是彩生活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彩生活社區居民主動在線上完成社區服務且行為普及到一定階段,線上線下打通各個“壁壘”,形成透明化生態圈,彩生活智慧社區工程服務和增值服務的盈利還將呈翻倍式增長。
與此同時,唐學斌表示,彩生活今年6月已聯合20余家金融機構、房地產商以及第三方商家推出“彩生活住宅”。彩生活住宅是在彩之云APP連通生活、房屋、金融和商品服務等多方資源的基礎上,以社區服務公司、金融機構、房地產商三方共同幫助業主實現買房、養房的項目,它將集合彩生活所有線上、線下資源,是彩生活服務集團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
根據彩生活住宅項目展示,凡購買彩生活住宅的業主,如購房款為100萬除獲得房屋產權外,還可獲得彩生活提供的50萬元“飯票”,飯票分10年即120個月平均返回給購房者,可用于紅星美凱龍、華潤萬家等大型商場購物和淘寶、天貓、1號店、京東商城等網上消費,甚至還可用在裝修和買車等大,適用范圍涵蓋衣、食、住、行、娛、購、游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