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的到來,按需定制正在成為全球制造業的新發展趨勢。掌握用戶精準需求,發揮市場主體的創造性作用正成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中之重。作為中國智能制造的典范,海爾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探索智能制造轉型,其中互聯工廠就是其探索的最重要成果。
3月10日,在海爾互聯工廠發布會上,海爾再次升級互聯工廠體系并發布互聯工廠COSMO平臺,及該平臺下眾創匯、海達源等模塊的升級版。業內專家指出,工業4.0表面上是一場事關制造方式的變革,但本質上卻是關于人的變革,在海爾互聯工廠生態體系下,人的創新力被無限釋放出來。
以用戶為本,以真誠切向用戶
在傳統工業革命時代,企業擁有著絕對的市場權力,他們決定著可供大眾選擇的產品、需求甚至交易規則。在這樣一種商業模式之下,企業往往先有產品再找用戶,但這也導致用戶真實需求無法獲取。進入互聯網時代以后,整個市場的話語體系逐漸轉移到用戶手中,人的創造性被完全釋放出來,用戶開始擔任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角色。
在這方面,海爾互聯工廠從用戶需求出發,將大規模制造顛覆為大規模定制,實現了由產銷分離到產消合一,由產品經濟向體驗經濟的轉變,具體來說就是先有用戶再有產品。當然這一切實現的前提就是對互聯工廠的探索,它讓用戶融入其中,參與從創意到方案交互到設計再到生產的全流程,讓用戶全流程參與體驗并不斷交互迭代。
這一點我們從海爾互聯工廠發布會現場發布的COSMO平臺也可以知曉,COSMO是家電智能制造體系中首個與用戶零距離的互聯工廠云平臺,它能夠將用戶和海爾開放平臺上的內外部資源進行聯接,在設計、制造、物流、服務等環節為用戶提供和工廠零距離的解決方案,進而為用戶提供的全流程可視的最佳體驗。而這種無縫透明的用戶體驗,不僅能夠將用戶需求直接轉化成生產力,而且也體現出了海爾以用戶為本的真誠理念。
以海爾天鉑空調為例,這款圓形空調的創意最初來自一名網上用戶的靈感。在用戶在眾創匯提出創意后,30多名發燒友和他一起設計方案,并在網上得到1700多名用戶的建議和支持,經過不斷修改和調整,最后這一方案進入到海爾互聯工廠的開放體系中來,實現了對傳統產品的徹底顛覆。
以員工為本,激發員工創造力
據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工業機器人廠商呈蓬勃發展之勢,機器人對人工的替代作用變得更為明顯。面臨如此大規模的機器換人浪潮,業內部分人士認為,機器使用量的增加經常會導致勞動力使用量的減少和失業人口的增加。
但在海爾看來,工業機器人是工具,不是目的,它是更好地創造用戶體驗、讓員工發揮更大潛力的工具。海爾的互聯網轉型,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組織再造,能夠最大程度地釋放人的創造創新潛力,成為生生不息的組織?;ヂ摴S的高度自動化、智能化激發出企業員工更多的創新力。
舉例說,基于用戶需求的大數據,員工精準定位用戶需求,并根據用戶需求第一時間整合全球化的一流資源,來滿足用戶多樣化定制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員工不再是固定在流水線上的一個“齒輪”,而是一個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自主調整的“創客”, 他們的創新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正如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庫恩所說,機器換人是為了更好地與員工協作創新。海爾將過去流水線式的員工轉變為知識型員工或創客,讓小微公司中的每個成員直接面對用戶,圍繞用戶的需求快速與用戶創造出最佳產品和解決方案。通過推進人人創客,在海爾平臺上已孵化出2000多個創客小微。
庫恩也表示,智能制造的本質不是單純用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等武裝工廠,而是要把用戶、員工、供應商等攸關方納入到研發、生產、銷售等環節中,形成一個可視化、自驅動、自優化的動態制造體系。從這個角度來看,海爾互聯工廠不是一個工廠的概念,而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生態系統,這為工業4.0時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找到了最佳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