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業4.0時代悄然來臨,《中國制造2025》也應時而生,而如何成為“制造強國”卻始終是無法逾越的難題。我國雖是全球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基礎核心技術缺失、設計引領的集成創新能力薄弱仍然是制約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主要瓶頸。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中國制造占全球領域增加值的近四分之一,但換回來的等價物卻不到四分之一,是什么讓等價交換縮水了?就是其中科技創新引發的生產力問題,中國制造在靠廉價勞動力存活時,國外制造卻在用科技創新將物品價值倍級增長。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高端“制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制造分流”現象頻發,對我國形成了“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Made in China盛行全球的景象將不復存在。傳統產業代表的舊動力在減弱,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動力不足,是我國傳統企業所面對臨的困境。
中國首家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工業設計整體方案提供商——橙色云設計有限公司CEO匡紅胤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 “長期跟蹤模仿和創新設計能力不足,是我國產業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重要原因。工業設計則是要打破中國落后現狀及目前制造企業寒冬局面的必要手段。”
《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創新能力要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同時提出,要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培育一批專業化、開放型的工業設計企業,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獎,激發全社會創新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工業設計的創新能力與科技創新能力一樣,代表著國家的工業發展水平,是工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是核心競爭力。” 全國政協委員任克雷在兩會期間說到。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提出過工業設計強國,20年后的今天,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核心內容中,工業設計已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抓手和方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將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這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新領域,是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路徑。
“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實施服務型制造行動,顛覆傳統工業設計模式,進行工業設計+互聯網的創新實踐”,橙色云設計對市場的高度敏感和對行業的充分認知,使其走在了領域前列,成為我國首家工業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橙色云設計致力于通過開放式創新和集體協作,與全球不同區域、各具天賦的工程師一起,利用uni平臺和uni云協同設計平臺,為制造企業提供最優的工業產品設計解決方案。與此同時,輔以相關的知識產權服務、產品試制、技術產業化、金融等增值服務,從而實現工業設計的創新發展,改善中國制造現狀”橙色云設計CEO匡紅胤如是說。
今年兩會再次強調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但目前,中國與發達國家在制造業創新能力上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制造業競爭力源于工業設計的資金占比到總產值的5%到30 %,而中國制造企業在工業設計方面的投入幾乎不到1%,這種情況對中國來說雖然不容樂觀,但側面看來我國發展空間還存在巨大的潛力。于此同時,一味的模仿發達國家無濟于事,只有不斷摸索和探尋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戰略才是正確之道。令我們欣喜的是,中國正涌現出一批諸如橙色云設計的企業為制造強國而努力,而它們承擔著推動產業革命的巨大重任已然成為一件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