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何以報春暉”——母親是多么沉重的一個詞,母愛如同陽光,和煦、溫暖卻又難以報答。母愛已有太多煽情文字所渲染,但是我還是要感媽媽尤為辛勤節儉的一生。
忘了多久沒跟母親打電話了,不可避免的,我們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個世界很大,可是父母所占的比例卻越來越小。
我們不知道,在小時候,我們卻是媽媽的唯一和全部。我們第一次呱呱墜地時、一次呼吸到這個世界上的空氣、第一次看見這個世界上的陽光。我們稱之為生日的這個日子,對于母親卻還有一名稱叫做“母難日”,如果蚊子叮咬相當于一級痛,而分娩時的痛苦是第十一級,你知道三根肋骨同時折斷的痛苦么?
還記得么?呀呀學語時,第一句話是“媽媽”;跌倒了哇哇大哭,媽媽第一個來安慰你,她嘗過你所吃的每一種食物——因為怕燙著了。她知道你哭了是餓了還是不舒服;感冒發燒,她仿佛比你還要難受。
“媽媽,我得了一朵小紅花”、“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媽媽,有人欺負了怎么辦?”為什么總是要找媽媽?因為那是本能,當我們缺乏安全感的時候,第一個想到就是最親近的人,現在也是如此,只不過是偽裝和隱藏的更深。
青春期也和媽媽鬧別扭,只是原因和過程都記不清,但是媽媽做好了飯,還是輕輕的來敲門,只當作是沒有發生過一樣,只有媽媽,才會不懂你也選擇了原諒。有時候也會對媽媽不滿:為什么不給買漂亮的花裙子?為什么在哭泣的時候會還要選擇嘻皮笑臉的來哄我?
直到有一天,一個陌生人闖進了我的心房,我給媽媽介紹著,“媽,這是我的男朋友”。媽媽一驚,旋即又笑了,我第一次看見了媽媽額頭上的皺紋和鬢角上的頭發——她也曾如我一樣的年輕,如我一樣臭美,如我一樣剪時代最流行的發型,如我一樣要打扮后再出門。母親的美,是在記憶里,媽媽的青春遺忘在了照片里,卻 把美好時光獻給了我的成長。
我長大成人,母親老去。到了不輕易表達愛的年齡里,卻一定要說:媽媽,我愛你,你永遠是最美。媽媽是廣東人,卻做得好一手清蒸魚,每逢過年了,媽媽說,“年年有余(魚),真好”?,F在我用澳斯威爾蒸烤爐,為媽媽做了一道清蒸桂魚,想親自對媽媽說,“媽,有魚呢,真(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