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稱呼的木匠其實應該叫做木工。他們是現代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職業,相對來說,還需要學習老木匠身上的那種踏實、從容和熱愛;也需要時間去領會老木匠在歲月不斷打磨中所沉淀出來的匠心情懷;更需要自我培育對木頭的情結,從而體會到什么叫做堅持和執著。
——題記
在美麗的整木定制之都——南潯,坐落著眾多的定制企業,關亨木業逐漸更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兩年來,關亨完成了整木定制企業父子間的完美交接,鑄就了企業家族傳承與職業化管理的典范,厚積薄發,即將遠航。近日,我們有機會走進關亨,探尋這一路踏實穩健行走的背后故事。接觸到了一直在低調耕耘的關亨精神領袖和企業精神靈魂人物,關亨木業董事長關杏亨先生。
初識木頭便執著學藝
其實跟關董事長有過好幾次碰面,在熙熙攘攘的人堆里,他總是微微笑著,不怎么講話。沒有凌厲的存在感,就那么安靜亦然而別有一種氣質。一直沒法去形容這種感覺,直到今天,再次會面,深入互動后,才知道那就是多年木匠身上的所散發出來的從容、踏實和穩健。
時光追溯到37年前,而今的關杏亨董事長當年還是15歲的青澀少年。那個年代,能夠讀書的孩子屬于少數,大部分要幫助父母親撐起一個家。關杏亨顯然屬于后者,10歲就開始做起了放牛郎,掙工分可以頂一個大人。15歲,意識到要學習一技之長,背起行囊,踏入了木匠學徒的大軍,開啟了與木頭的不解之緣。
那個15歲的少年,跟著師傅,從一切最基本的零雜小事情開始學起,學習做工之余要幫助師傅做家務。他挑著擔子,與師傅一起,行走在為家家戶戶制作家具的路上。艱苦的學徒生活并沒有嚇退他,不服輸的執著勁兒初現端倪。走家串戶的木作方式,決定了當時的匠作范圍廣,打造的東西種類多,內容龐雜,大量的手工操作,客觀上造就了他們必須具備全面的技能。一般的學徒要兩三年才能出師,而關杏亨在17歲的時候,已經可以自己帶徒弟了。很難想到這個不善言辭的少年,竟然這么不肯服輸,鉆研琢磨,比別人更快的領悟木作的基本知識。在不斷的琢磨研究的過程中,這個少年發現木頭跟人一樣,具有生命,在雕刻制作的過程中,似乎也是在完成一種對話。這種奇妙的感覺,讓他困惑更讓他興奮。
遭遇發展困惑更感木頭真情
17歲就當了師傅,帶了徒弟的關杏亨,在這個行當里,踏踏實實的挑著擔子服務了太多的人家。從沒想過要放棄,也曾浮躁,但內心終究割舍不下對木頭的這種情分。當開放發展的大浪潮席卷全國,周遭人都紛紛搞起養殖業的時候,在經濟原因下,也曾養殖過小雞,前兩次均以失敗告終,他反復告訴筆者,那時候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我為什么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一定可以做到。在崎嶇的山路上,一擔一擔挑進去小雞,挑進去飼料,挑出來雞蛋……這一次他終于小有所成。這一番折騰下來,內心深處卻更加明白,自己雖然不怕吃苦,也很努力,但有些行業還是緣淺。唯有木頭默默無言,溫軟如玉,與自己脾性相近。只要踏實耕耘,一顆真心必然會回報真情。
隨后,關師傅來到湖州,謀求木匠的轉型。他先到裝修小隊伍里去磨練。“我要養活自己和家人,不嫌苦更不怕累。不管多少工資,只有有活就去干”陷入回憶中的關總悠悠說到。我相信也真是這種艱苦奮斗踏實認真精神,讓他快速熟悉了當時的木制品情況,并自己成立專修小分隊。也逐漸開始了解接觸到木門。當時面臨一個選擇:是做裝修還是木門廠。最終木匠的屬性讓他果斷決定投入到木門的研發和生產中去。
歲月如歌調整升級穩健交接
關亨木門經過持續的發展,已經成為南潯區木門優秀代表企業之一。這些年來,關總帶領企業,一直堅持工匠才有的踏實、認真,堅持對木頭的執著和熱愛。堅持自主研發,了解客戶需求,要求自己的產品一定是終端客戶想要的產品,無論是立體感、層次感,還是美觀度。木門為關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同行都在競爭木門的時候,關亨再一次把戰略目光瞄準到整木定制市場。于2010年開始試水整木定制。據關董事長介紹,關亨的第一套整木定制產品是裝在關亨總經理關琳的婚房中。提起關琳,關董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唯一的孩子被送去部隊深造,歷練歸來,又被丟到車間去鍛煉,老木匠的培育方式,激勵了關琳的巨大潛能,為了證明自己,為了更好的做好整裝,他自學了設計。“他懂得生產、甚至會自己改善機器;又會設計,有自己的設計理念,他慢慢接手后,把公司的管理也進行了改善……”看到關董講起兒子的神態,筆者心里暗想:關琳應該是這位老木匠最得意的作品吧。“但我還是覺得他不夠投入,沒吃過太多苦,盡管對著木頭,也有可能會浮躁”老關這句話一出。瞬間讓人感慨萬千:我們看到了一個父親對孩子的肯定和期待,更看到了一個老木匠多年不變的精神特質:踏實、執著、熱愛還有恪守。
訪談結束的時候,老關總送了我們很遠,經過關琳總經理辦公室的時候,他又探頭去看了看。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瞬間。我們現在看到的關亨,在繼承老關總精神特質的同時,又以年輕的姿態和魄力為企業注入更多現代化的新鮮血液。山高水長,相信優秀積淀的穩健傳承一定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更高更強的關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