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化營銷,其文化主題多為“健康”“環保”“家”“幸福”“愛”“高端”“時尚”等寬泛的概念。說起健康環保,我們立刻能夠想到 家居 企業冠名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如音樂會、體育賽事、公益活動、愛心活動等等。早在幾年前,文化營銷剛興起之時,消費者可能會覺得有新鮮感,可如今,總覺得“文化營銷”已是陳詞濫調。文化與產品若能和諧相處,則皆大歡喜,但若文化被生硬地嫁接到產品中,反而有品牌綁架了文化的味道。
家居 市場文化營銷需要注意的兩點
拒絕文化綁架
文化營銷無疑是進行企業宣傳的重要方式,但是文化營銷需要將品牌價值恰如其分地融合到產品之中,而不是純粹為了進行文化營銷而將文化綁架,粗暴地將其套在產品之上。對于消費者來說, 家居 企業的文化活動,不是多就好了,而是要“精”,要“妙”,要“絕”!
所謂“精”,就是文化營銷活動的形式選擇要精到,不能盲目跟風,不是說人家請大牌明星,你就請更出名的明星,也不是說人家冠名足球賽你就跟著冠名籃球賽。有的企業就是為了炒作文化而做文化營銷,僅僅是為了一個炒作噱頭,給自己的企業文化打個“標簽”罷了。做文化營銷,其核心不是營銷而是產品,挖掘產品自身獨到之處,再精選與之契合的文化概念才是最重要的。辦得比較成功的要數慕思連續舉辦了六年的品牌經典活動——全球睡眠文化之旅,其主題年年不同,一年多站,且每站都邀請不同明星嘉賓,配以各種高雅的文化表演,闡釋慕思的睡眠文化。這樣的宣傳方式好處多多,不僅利用了明星效應吸引眼球,還打造了高端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品牌價值。消費者得到文化的浸染以及精神的愉悅,而企業又能達到宣傳的效果,是一種雙贏的方式。
談到“妙”,便是要如何在被大家所玩遍的各種文化形式當中找到妙不可言的切入點,從普遍當中找到精妙的玩法。例如,大家都是在推“健康環保”這一品牌價值,可是選擇的方式則有所不同,例如運動會、快閃、研討會、公益沙龍、拍賣活動、攝影比賽等。可并不是說,每個方式都能為企業所用,因為品牌跟文化需要契合,不然畫虎不成反成犬,得不償失。“產研學”是一種投入較高的文化營銷方式,將企業產品與高校課程直接掛鉤,實現企業、學校以及學生的三贏。為了避免空喊口號,企業還讓工廠變為學生的課室,將畢業設計直接轉化成商品,現實意義非常大。有代表性的要數2009年廈門人水衛浴與福州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的合作以及蒙娜麗莎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陶瓷(珠寶)藝術設計學院的產學研合作。
“絕”是一個很高的境界,什么樣的營銷活動只能為你所用,其他人跟風的話,只能是東施效顰呢?例如,電商十一月搞的“雙十一促銷活動”弄得紅紅火火,到了十二月再來一個“雙十二促銷活動”就疲軟極了。同樣的道理,文化營銷能拯救 家居 企業,但是需要找到最符合自己的營銷方式以及宣傳時刻。2014年深圳國際馬拉松比賽即將在12月開跑,深圳簡一大理石瓷磚以此為契機,獨家冠名贊助“2014深圳國際馬拉松賽簡一大理石瓷磚攝影大賽”,還聯合FM106.2深圳交通頻率13:30-14:30《快樂 家居 》節目,傾情打造《簡一大理石瓷磚家在鵬城》專題欄目。精明的企業就懂得如何掌握時機,憑借著東風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這是文化營銷必備的智慧。
賣的是文化與品味
文化營銷是消費者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但是綁架文化,給產品貼文化標簽這種行為又令人不齒。對于文化營銷這種宣傳理念, 家居 企業有著怎樣的看法呢?
給產品注入文化,只是營銷的一種方式,其永恒不變的核心是優質的產品。“當企業沒有足夠的品牌影響力的時候,文化營銷所發揮的作用實在是不大的。”HTL 家居 總經理王勇表示,文化建設有其作用,但是不能因為文化建設而忽略了產品的質量。當品牌還未有所沉淀就講文化,實際上是為時過早了。如果你的產品不是物超所值的,一切的文化都是比較虛的。“當你有物超所值的產品、完善的現場體驗和銷售渠道的時候,我覺得文化自然而言就會產生了。”王勇告訴記者。
人們在物質上得到滿足之后,就會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對于消費者來說,現在他們不僅需要功能性的產品,也需要從品牌文化中得到共鳴感與滿足感。帝標 家居 營銷中心總經理周金艷認為,文化營銷是一個品牌傳播的包裝模式,要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打造不一樣的產品,企業就是夢想家,為消費者尋夢、筑夢、圓夢。
有時候,消費者買的不是產品而是文化,而文化則代表品味。為迎合消費者的心理,企業開始賣文化,賣品味。但是品牌的文化底蘊并不是貼個標簽,喊幾個口號,弄幾場文化活動就能建設出來的。運時通家具集團董事長陳燕木提出文化營銷要有“三品觀”,一品為品位,二品為品質,三品為品牌。他說,“三品觀”哲學是企業文化最高的寫照,如果沒有這“三品觀”,就不要講文化。 中華整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