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家電企業最近鬧騰正歡,各種消息滿天飛,但都與其主業家電南轅北轍,成為家電圈的另類存在。圈內人士越來越看不懂,內心出現諸多疑惑:康佳究竟要干什么?
彩電業務成為包袱,賺快錢活下去成王道
聲稱轉型的康佳正在大張旗鼓地更改自己的家電DNA,向另一個陌生的方向出發。
家電業務對康佳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痛苦的存在,一個不得不甩掉的包袱。因為家電業務,尤其是主營家電業務彩電,不僅經營起來辛苦,而且不能給康佳掙錢,甚至是在做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據康佳財報,今年上半年,康佳實現營業收入114億元,同比增長32%;凈利潤3087萬元,同比增長141%;但主營業務低迷,現金流緊張,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近4445.6萬元,同比下滑54.7%;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2.6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703.39%;當期負債173.17億元,比期初多出34億元。
康佳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如何治病救企,想著法兒活下去,才是王道。
甩掉包袱,積極謀求轉型,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與其他家電企業合縱連橫,向智能和生態方向進發,謀求技術升級轉型,產品更新換代不一樣,康佳是背棄傳承,從重資產的傳統制造業轉向輕資產的投資控股平臺,希望賺快錢。
康佳的重口味轉型,通過不停地買和賣來實現。通過賣,實現資產變現,資金回籠,為轉型做好資金準備。畢竟這些年康佳一直經營不善,現金流老本已經庫存空虛,不像格力那樣,賬上趴著富可敵國的現金流,只能靠變賣資產提現。
最近,康佳公告稱,擬將所持全部康僑佳城70%股權以不低于41.45億元公開掛牌轉讓。8月24日,康佳將上海市虹口區輝河路25弄5號的三套房產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5月出售了映瑞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2.935%的股權;6月29日,康佳以不低于2.24億元的價格出售了昆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51%的股權。通過一系列資產運作,康佳變現資金45億元。
康佳并沒有把這筆巨款用于投入科技研發,改進生產設備,以及推廣市場和建設渠道,而是走上資本經營和管控的陌生新路。今年以來,康佳以5.88億元收購廣東楚天龍智能卡有限公司24%的股權。投資1.72億元,持有產業鏈上游企業深圳市耀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籌劃出資不超過10億元與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等設立預計50億元的產業基金,擬在TMT產業、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等方向投石問路,進行資本運作。
向大股東業務積極靠攏
如此以來,康佳目前的主營業務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固有的家電傳統企業形象正在一點點熔化,強大的品牌平臺正在墮落成一種謀求轉型,進行資源整合的工具,而不是作為家電品牌被強化,讓人無限唏噓。
作為曾經的中國彩電第一品牌,康佳有著輝煌的過去。自2003年開始,康佳連續5年蟬聯彩電銷量榜首。到2007年,康佳彩電總體零售量占有率為14.09%,高居國內彩電市場榜首。現在隨著其投資平臺業務靴子落地,康佳的家電業務與其未來主流發展路徑大相徑庭,與其他家電傳統企業積極謀求的智能制造、智慧 家居 的方向背道而馳。
康佳對彩電業務的漸進式放棄,對創新產業的博命式豪賭,深深地打上了大股東華僑城的烙印,與華僑城某些業務有相當大的重疊性。種種跡象顯示,康佳業務重口味重轉型,大股東華僑城作用明顯。2015年,發生在康佳的轟轟烈烈的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圍繞其控制權展開的爭奪,現在看來,目的才真正浮出水面:那就是康佳的發展路線之爭。
目前的康佳集團高層漸趨穩定,華僑城的控制局面得到強化,其董事局主席劉鳳喜就是華僑城集團的中意人選,是通過華僑城提名上位,是其戰略指導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說得更明白一點,康佳集團的轉型,實際上是在向華僑城積極靠攏,尋求業務趨同。這也說明,大股東華僑城對科技企業的發展比較陌生。來源: 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