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看到了雙11家具電商品牌的各種亮眼數據,卻無人去關心這些電商品牌背后代工廠們的生存狀況!臺上一天,臺下十年。家具電商品牌與代工廠們的關系卻不是這樣,光鮮的是電商品牌,背后的代工廠卻是有苦難言!誰也不確定集體叛逃不會再出現!
1、雞蛋不能只放在一個籃子里
“全國家具看廣東,廣東家具看佛山”,佛山樂從、龍江匯聚了大量的家具生產制造企業、家具原材料企業、銷售賣場,共同形成了完善的家具產業鏈。
這里是家具線下實體渠道最早最成熟之地,也是家具電商密集充斥的地方,早在2013年,據天貓、京東商城的統計數據,家具電商銷售有50%都在佛山順德發貨,銷售額超過200億元。
四年過去了,這個數據只增無減,在淘寶搜索“家具”,共有近5000個家具產品發源地在佛山。
順德龍江不僅是中國家具材料之都、中國家具制造之都,更獲得“中國家具電子商務之都”的稱號,和阿里巴巴、京東開展合作,通過會展、協會、設計等完善 家居 電商鏈條。
這里的家具企業紛紛觸電,有的則為電商企業代工,在激烈的競爭中分得一杯羹,不少中小企業選擇拓展電商渠道,期待成為下一個林氏木業。
家具電商從無到有,到形成規模,遇到雙十一的風口,這些代工廠就會獲得大量訂單,應接不暇,利潤雖然不是太高但總體下來也還不錯。
中型代工廠企業,在資金鏈方面比較雄厚,話語權比較強。大部分代加工廠由于工廠規模較小,一般只接3萬-5萬的訂單,承擔不了過大的資金風險,因為誰也不知道環境會怎么變化。
除了代加工,一些工廠也有自己的品牌,一位當地的老板說:雞蛋不能全放在一個籃子里,這是他多年來與電商品牌打交道總結出來的經驗。”
2、代工廠的風險與壓力
代工廠是明顯的兩頭在外,即設計、銷售環節都在企業外部,自己沒有品牌,只接受別人的代工訂單,家具電商代工廠實力各異,在合作方面前的議價權也就不同。
對于處于強勢的 家居 電商品牌,代工廠有多種風險與壓力:
① 代工廠需要墊資。每一筆訂單,電商企業先付30%-40%的定金,最后雙十一消費者確定收貨后一段時間,電商企業才給代工廠匯尾款。過程中生產產品的各種費用需要代工廠先行墊付,這樣累計下來,一年壓一年的舊賬根本就不能及時結清。
② 庫存壓力。一些不好銷的款式電商品牌方不補貨全部都庫存在廠里慢慢賣,在清庫存方面也會承擔一部分損失。
③好質保量卻無價。電商品牌方想要好的產品,又不愿出對等的價格,導致代工廠每單的利潤很低;
第四是淡旺季明顯,很多電商品牌一年全靠“雙十一”,淡旺季節性明顯,代加工企業忙時忙死、閑時閑死,對其人工、廠房等各種資源的靈活性配置要求很高。
代加工廠“利潤被壓榨”幾乎成為共識,2013年就有某知名實體品牌代工廠集體叛變,寄望電商平臺反客為主。
在今天家具電商代加工的生存江湖里,合作雙方話語權、實力不對等,互惠互利、相互促進的商業準則尚未形成。“站著把錢掙了”,已是奢望,很多代加工廠只能在微利中求生存,微利中謀轉型。
轉型做自主品牌,經歷陣痛或可鳳凰涅槃;繼續代加工,就像溫水煮青蛙,生存之憂,一直是代工廠揮之不去的陰影。
趙海現在經常懷念家具行業野蠻生長的時代。那時廠房里的燈光徹夜通明,流水線上的工人忙碌不息,一件件嶄新的家具從他們的手中流向海內外市場。
雖然底薪只有800元,但是計件工資能拿到一千五六,還是很可觀的。那時候他經常加班到十一二點,有時候加班到天亮,拿著不菲的收入,感覺很值。
家具電商雙十一初始之時,也是一派繁榮景象,可現在,他也感受到了市場對整個家具代加工廠的沖擊,甚至是對整個家具產業的沖擊。
3、出路:傳統代工自立門戶并不容易
如果說到中國傳統家具代工廠的典型代表,非2013年宜家代工企業集體轉型的發起人、黑龍江耐力木業集團董事局主席曹躍偉以及當年與其一起“倒戈”宜家的家具企業主莫屬。
曹躍偉為宜家代工起于2005年,經過五六年時間,耐力木業的產能從10萬平方米迅速發展到200多萬平方米,工廠制造的窗簾占宜家全球采購量的60%。
但近兩年,隨著家具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運輸費翻倍增長,加上宜家在著力降低成本的策略下要求供應商(代工廠)降價,導致利潤下降至5%以下甚至虧損,“耐力木業當時每年虧損500萬元左右”。
在此背景下,2011年10月,包括耐力木業在內多家宜家代工廠宣布脫離宜家供應商隊伍,并由曹躍偉牽頭成立中國 家居 品牌“嘉宜美”。但嘉宜美只是模仿宜家,曹躍偉們依然沒有走出此前的困境。
事實上,在做自主品牌的道路上,已有不少代工廠在嘗試線下門店時碰壁。
曹躍偉坦言,“摘下代工的標簽后,我們做了一年多的努力,有過彷徨也有波折,最后我們決定堅定不移地做電子商務。”4年過去了,現在來看,曹躍偉和他的嘉宜美還是沒有殺出血路,依然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