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屬中東最大建材市場,近年間的建材進口增長35%。吉達伊斯蘭港關長塔拉維表示,近期沙特進口建材550萬噸,增長35%。隨著“一帶一路”的展開,中東地區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項目于中國商務部備案并在寧夏政府立項,將在沙特阿拉伯西部港口城市吉達建立沙特中國城。
工業、服務業及農業分別占沙特阿拉伯國內生產總值(gdp)約60%、38%以及2%。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經濟的重要支柱。盡管政府開支以及基建投資增加,包括擴充鐵路網絡及興建利雅得地鐵(riyadh metro),不過沙特gdp仍由2014年增長3.6%,放緩至2015年的3.4%。雖然非石油產業增長強勁,但2015年沙特經濟依然受到油價下跌的沖擊。
2015年,建造業僅增長5.6%,低于2014年的6.7%。零售批發、餐廳和酒店領域的增幅亦由2014年的6%放緩至2015年的3.9%。鑒于2016年石油市場前景欠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期,沙特阿拉伯gdp僅增長1.1%。
經濟多元化
沙特阿拉伯政府充分認識到該國依賴石油的經濟必須進行多元化發展。2016年4月,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提出雄心勃勃的“2030年愿景”經濟改革方案,這項首次公開招股活動預計會套現2萬億美元,以建立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用以保障沙特阿拉伯免受全球石油市場動蕩的沖擊。此外,其他措施還有開征新稅、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并發展非石油產業。在“2030年愿景”中,旅游、軍工制造及采礦被認定為潛力巨大的行業。除此之外,沙特政府還鼓勵發展多項產業,例如化學品、石化產品、鋁及塑料生產。
2013年,沙特gdp達7453億美元,同比增長3.8%,人均gdp達到了2.55萬美元。沙特阿拉伯非石油私營部門近年來持續保持增長,同比增幅達5.5%,建筑、零售、交通、通訊和非石油制造業同比增幅均超過5%。2014年,沙特阿拉伯在全球零售貿易指數排名中居第6位。此外,沙特阿拉伯在全球最具信用的經濟體中排名第15位,在76個信用低風險國家中排名第14位。
隨著海灣國家的多元化發展,沙特阿拉伯與阿聯酋一樣,已訂下大型基建擴展計劃。這兩個國家同為海灣合作委員會 (gcc,由阿聯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卡塔爾、巴林和阿曼等六個國家組成)的成員,主要分別是阿聯酋側重商業發展,沙特阿拉伯則致力發展各類型的基建和建造項目,包括油氣設施、水電廠房、商住樓宇、公路鐵道等。
海灣國家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未來海灣地區建材市場需求缺口較大,據統計,目前沙特國內建材市場仍然依賴國外進口,比重高達40-45%。據達曼一家瓷磚廠總經理馬新·哈馬德稱,受沙特政府和私營部門紛紛推出大型基建項目影響,國內建材市場水泥、瓷磚和大理石等的需求量明顯增加。同樣,巨大的需求還催生了新建瓷磚和石料工廠的良機。
據網上資料顯示,隨著海灣國家紛紛出臺綠色建筑規劃和可持續發展計劃,海合會國家室內裝修建材市場將持續繁榮,作為中東地區最大的需求商,沙特40%的裝修建材依賴進口,市場活力不容小覷。數據顯示,沙特建材市場由2014年191.25億里亞爾增至2015年202.5億里亞爾。
據《中東經濟文摘》(meed)估計,2006年海灣地區在計劃中或已動工興建的項目超過2,100個,總值逾10,000億美元3,而2005年則為7,000億美元。在這10,000億美元中,海灣合作理事會6個成員國約占8,800億美元,其中計劃中的項目為5,600億美元,另外3,200億美元的在建項目則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沙特阿拉伯占2,110億美元(24%)。
沙特阿拉伯的發展計劃核心,是在塔布克(tabouk)、麥地那(medinah)、拉比格(rabigh)、吉贊(jazan)鄰近地區和東部省份興建6個大型經濟城。預料這6個經濟城可創造130萬個就業機會,容納480萬人,推使沙特阿拉伯的gdp增加1,500億美元,全國人均gdp則由2006年的15,000美元增至2020年的33,500美元。
財力雄厚的建材公司、興旺的建材業和緊缺的建材物料
沙特阿拉伯及海灣國家成員的建筑公司大多財力雄厚,他們對款式較多、設計較新及物有所值的建筑材料需求甚殷。近年,由于建造業興旺,沙特阿拉伯進口的建筑材料激增。雖然當地制造商可以滿足建筑材料的部分需求,但其產品的質量、款式和設計通常都不及進口貨。
建筑業興旺不僅導致物料短缺,人力也十分匱乏,以致區內建筑材料價格及工資均告上升。建筑成本普遍上漲,估計自2003年起上升超過20%。
建筑業蓬勃發展,顯然對建筑材料,以及機械、家具、室內用品、家用紡織品及衛生潔具等各種硬體產生強勁需求。沙特阿拉伯進口的建筑材料,由2003年的43億美元增至2005年的69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7%,而且沙特阿拉伯涂料需求增速為3%~4%。由于中東本土生產的建筑材料有限,式樣不多,因此大多數建筑材料都從海外進口,包括中國、土耳其、南韓、印尼和馬來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