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英國科學家首次從石墨晶體外表“粘”出石墨烯以來,這一具有導熱導電性超強性能的新材料之王讓人們對其工業化前景無限憧憬。石墨烯在產業界的“熱度”一路高漲,倍受追捧。各種各樣所謂的“石墨烯”產品不斷推出。同時,資本市場也在熱炒石墨烯概念股。然而不少專家針對當前虛火過旺的石墨烯產業發出了警醒的信號,認為石墨烯科研很火熱,但反觀產品市場,真正打通商業化應用的產品并不多。石墨烯屬于基礎材料,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很多產業化方向,理論可行,現實卻行不通。
帶著疑問筆者有幸與新烯望集團吳廷金董事長進行了一次交流,整個過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著,讓我感到詫異的是,面對我們的似乎不是久經商戰的一位董事長,而是一位學富五車的學者。他為我們詳盡的介紹目前石墨烯行業趨勢以及新烯望獨有優勢。

據了解,新烯望集團作為一家剛成立不久的企業,公司與劍橋大學合作的項目經過了3年的規劃和籌備時間, 整個公司架構和團隊組建都是為了服務同一個戰略目標而成立,沒有任何過往的包袱。新烯望集團國內部分主要是由上海全資子公司葛菲霓恩(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來負責,包括石墨烯新材料和新能源鋰空氣電池產業的布局。
針對目前火熱的石墨烯行業,有人提出質疑認為是虛火過旺。石墨烯行業未來的趨勢究竟會怎樣??吳廷金董事長認為:石墨烯在中國13五計劃里面是重中之重,中國投入這個產業的力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是,我們看到一個問題,石墨烯一開始炒得火熱,但是現在大家有些無所適從,不知道石墨烯會走到什么方向。石墨烯和其他材料不同在于應用市場面太廣,不同的石墨烯的應用需要不同的制備方式;換句話說,制備方式決定了材料的特性,也就決定了應用的方向。
在國內整個石墨烯產業發展,我們看到了兩個趨勢,一是大家開始轉向物理的制備方式,二是大家從最初的標題炒作漸漸趨向務實的非電子類產品的運用。這個主要源于國內大部分石墨技術還是基于氧化還原的方法有很大的關系。
筆者注意到,石墨烯作為一種新型材料,吸引了國內諸多企業關注,目前市面上也有許多石墨烯產品,而作為后起之秀的新烯望憑借的是這項劍橋的技術,主要優勢在于優良的導電性能運用。整個應用也會從導電性的方向推進;總的來說,劍橋這項制備技術的產業化優勢在于生產相對簡單,100%轉化率,以及較低的生產成本。運用無污染的物理方式,成本大幅下降。新烯望將提供生產線以及技術支持的整體解決方案給合作伙伴,快速進入量產高品質石墨烯粉末或是漿料。
當前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已是大勢所趨,可電池卻依然是其發展的瓶頸。歐美和中國都已經有了明確的時間表,禁用燃油車,電動車是大勢所趨。從目前來說,國內主要還是鋰電池產業為主導,以目前鋰電池技術很難達到國家制定的標準,所以對于新一代電池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新烯望集團和劍橋合作的這項鋰空氣電池技術在中國還有一個名稱叫做“終極電池”,這應該是電化學電池技術的最終目標,吳廷金董事長對此看的很透徹。
鋰空氣電池的技術路線,基本是兩大派別,一個是以許多研發機構參與的傳統研發模式的鋰氧電池,一個就是以劍橋為首的鋰空氣電池技術,這兩個路線不同的地方是,一個電池要求必須在純氧的環境中,而且循環次數難以突破;而劍橋的技術可在空氣中使用,而且低電位差的電化學專利技術可將循環壽命大幅提升。
鋰空氣電池技術是劍橋大學研發團隊歷經15年的研發投入,在全球同類研究領域中占有絕對優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并且技術成熟,成本符合市場要求,已經具備產業化的基礎條件。
根據新烯望提供的材料不難看出,公司已經掌握著核心技術,未來又將如何著手進行產業化布局呢??吳廷金董事長表示:在國內產業化布局部分,第一個核心工作是建立劍橋新烯望國際創新中心。其中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孵化中心,第二個是鋰空氣電池產業孵化中心。國際創新中心以上海為中心,產業輻射到全國。第二個核心工作是以創新中心為依托協助產業升級,打造新的產業鏈。首先是協助國內新材料產業快速進入石墨烯材料穩定量產,石墨烯產業孵化中心還會配合廠商共同進行石墨烯二次材料和初步應用的技術開發,包括石墨烯導電漿料,以及石墨烯天線的應用。
讓人驚嘆的是新烯望從無到有,在回答新烯望在將來的發展道路上會面臨哪些挑戰時,吳廷金董事長稍作沉思就向我娓娓道來。他覺得,中國正由制造大國邁向科技大國,在這個過程中會面臨的問題也就是我們集團將面對的挑戰。
在吳廷金董事長看來,這同時也是公司產業化團隊在中國產業化布局依據的解決方案。解決人才問題:培育人才和劍橋大學技術團隊交流對接,承接這兩項突破性產業技術的本土化任務;解決產業整體升級問題:成立技術轉移和應用孵化基地,協助各個產業環節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