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 ,據外媒The Register報道,LG的Hom-bot系列智能機器人吸塵器被曝有新安全漏洞。
此次漏洞的原因是LG為吸塵器開發了一款SmartThinQ應用程序,拿出智能手機就可以遠程控制智能家電,而漏洞就出現在SmartThinQ的登錄流程中。利用該漏洞,攻擊者可以控制Hom-bot系列智能機器人吸塵器,獲得行動和控制權以及對機器人內置攝像機鏡頭的訪問權,以鏡頭的視角偷錄用戶家中視頻。
據資料顯示,Hom-Bot的銷量已經超過100萬臺。這意味著大量的Hom-bot用戶都處在被泄露隱私信息的風險之中。互聯網時代下,用戶們的隱私本身就岌岌可危,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智能家電也開始成為泄露信息的一員,這不是第一起智能家電泄露用戶隱私的案例,智能與隱私的矛盾也一直存在,在科技與互聯網的發展下,個人隱私真的會一去不復返?
“家賊難防”:智能家電頻頻爆出隱私隱患
同樣的作為掃地機器人著名品牌iRobot顯得更加過分,根據路透社報道稱,全球著名掃地機器人品牌iRobot的CEO——ColinAngle在采訪中透露,計劃出賣各用戶的家庭資料,涉及戶型、裝修布局等各式繪制來的信息。已經有消息表示iRobot會將數據賣給亞馬遜、蘋果和谷歌。
雖然隨后這位CEO表示,私人信息永遠在用戶自己手中。而且到底分享這些數據與否,會征得用戶的同意,目的在于更加優化的體驗。但用戶們卻不買賬,已經引起了部分用戶的反感。相比較Hom-Bot,iRobot的做法更加過分,還沒等黑客攻擊自己就打起了用戶隱私的主意。
不僅僅是掃地機器人,前段時間還爆出亞馬遜Echo音箱會偷聽的事件。英國安全研究員Mark Barnes在實驗室的博客中詳細介紹了在亞馬遜Echo中安裝惡意軟件的技術。利用它作為接入點來攻擊網絡中的其他部分,竊取用戶的亞馬遜賬號,或者安裝其他勒索軟件。Barnes警告說,對于2017年前出售的那些產品,這個漏洞無法通過軟件進行修復,而且被改造的Echo在外觀上沒有任何破綻。
雖然這項技術的出現還不至于讓每個Echo用戶提心吊膽,但它確實指出了Echo中存在的安全性問題,隨著銷量的增加,人們會攜帶Echo出門。越來越多的Echo被留在酒店房間或辦公室中,用戶沒法時刻盯著它,也就給不懷好意之人留下機會。
智能家電泄漏隱私的事件還有很多,通過這幾起事件我們不難看出,很多出問題的智能家電都是國際一流的品牌,這些大公司有的自身不注重用戶隱私的安全性,甚至還主動想竊取用戶隱私信息以牟利。
去年1月份,三星SmartTV被曝光隱私條例中有一句話:“當你在講一些包含個人或者其他敏感信息的話題的時候,它們也會被當作數據被采集并且傳輸到第三方中”。雖然被曝光后三星及時修改了相關條例,但用戶卻必須自己去設置停止“語音識別”進行數據收集。甚至三星還表示,這樣做“可能會影響部分語音識別功能的使用”。
此外,同為韓國企業的LG也表示:“為了可以得到智能電視的所有服務,你必須同意我們的隱私條例,讓你的LG智能電視和我們的系統有更多信息的交換”。而經過Synack安全公司的專家對攝像頭、家庭自動化控制器和恒溫控制器等16中智能 家居 產品進行檢測,發現絕大多數設備都是非常容易入侵的。
相比較頻頻出現的智能家電泄漏隱私事件,這些領頭的智能家電大企業的做法和態度更讓人不安,領頭大企業尚且如此,那未來智能家電的安全問題誰能來保障?
隱私安全問題需亟待解決:重塑用戶安全感是關鍵
近年來智能 家居 產品泄露個人隱私數據嚴重,而這些在經過報道之后,迅速在互聯網上發酵,成為備受大眾矚目的消息。智能 家居 產品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更能引起重視,它們存在的潛在風險,嚴重時會引起全社會的恐慌。
而最終,這種恐慌會反噬到智能 家居 行業自己身上。如果用戶都對智能家電產生恐慌,會嚴重影響用戶購買智能家電的欲望,進而致使智能家電廠商銷售額降低很可能會讓智能 家居 減緩普及的速度,更加難以落地。智能 家居 存在的風險,最終只會害了自己。
智能家電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想要迅速發展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流量重中之重,一些企業想要通過智能家電獲取信息流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信息與流量的獲取應該通過正規途徑獲得,投機取巧只會不斷消耗用戶的安全感。智能家電的發展中只想著盈利與自身的發展,往往沒有考慮到產品的的安全隱患,而一旦用戶的安全感消耗殆盡,再想重塑就很難了。
想要重塑用戶安全感,就必須企業,社會,個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企業來說,企業在開發智能家電時,就要把技術的創新與用戶的安全放在同一個位置,不斷完善自己的安全體系,只有產品讓用戶安心,才能受到青睞,增強用戶的安全感。
社會來說,2017年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若干治理個人隱私泄露的相關法規,但是個人信息外泄的灰色鏈條環節很多,僅僅通過法律法規來約束難度不小。因此還需監管部門加強監管能力,真正讓法律落地,嚴厲打擊個人隱私交易的灰色鏈條。
用戶來說,用戶要不斷提升自我防范意識,比如購買家電時的選擇,一定要盡量選擇有品質保障的知名品牌,以便在后期的技術升級和漏洞補全上能夠得到完善保障。還有不要將智能家電的攝像頭對準家里的臥室、洗手間,以及公司的會議室、保險柜等區域,以免重要信息被泄露等等。
智能家電漸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普及,而隨之帶來的安全性隱患更加值得注意,智能與隱私的爭執愈演愈烈,對于用戶來說,更便捷的生活與個人的隱私同樣重要,希望以后的智能家電廠商能夠同時兼顧安全與創新,不要等用戶的安全感消耗殆盡,才知道后悔。來源: 砍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