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仁山 繪
南方收藏眼
“交易市場上的失信行為,已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很多人上當受騙之后迫于種種原因,只能自認倒霉。”日前,畫家李叢在記者面前憤慨地說。此前,他幾經周折找到此前夸口要幫他賣畫的商家,對方承諾盡快退回一年前以代賣的形式從他手里拿去的幾十幅作品。
當前,藝術品行業已持續多年回調的行情,與交易相關的違約、失信行為頻頻發生。在一級市場,買賣多以私底交易進行,缺乏防范意識的交易者自然首當其沖。實際上,以深耕二級市場為主業的拍賣行,同樣面臨著居高不下的違約率。
法律專家提醒,在藝術品行業尚未建立有效誠信體系的背景下,作為買家的投資收藏者,切記要訂立書面協議并做好證據保存,以防范違約帶來的交易風險。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藝術家
多數受訪者曾遭遇違約侵權
國內的藝術品行業,普遍存在藝術家直接進市場與買家和終端投資者展開商業合作的現象。在沒有專業畫廊和經紀人等中間商在前方做“防火墻”的情況下,一旦在交易中出現不可預測的風險,藝術家的利益便首當其沖。
過去兩年,專業從事中國花鳥畫創作的李叢,以合作推廣、資源互換和代理銷售等方式,頻繁與廣州本地的各類畫店和畫商進行洽談。藝術教學和創作是他謀生的飯碗,這些年,他手里的作品基本上是以上述方式進入市場的。“這既給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同時也讓我蒙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損失。”李叢坦誠,不管是采取哪種方式進行合作和交易,他和對方都不會訂立正式的合同,而一概以口頭協議來完作品的交割和回款。其實,這樣的交易習慣和方式是非常依賴雙方的守信原則的。一旦對方因為某種原因做出背信棄義的行為,作為賣方的藝術家,很可能就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實際上,記者了解到,在普遍的臺底交易當中,藝術家上當吃虧可說是“家常便飯”。在記者采訪到的20多位藝術家里邊,幾乎90%都自稱有過被騙的遭遇。
幾年前,廣州工筆畫家羅寒蕾便通過網絡公開控訴一位畫商以“主端推廣”的名義騙走她大批心血作品的違約行為。藝術家兼收藏家羅淵日前則告訴記者,在國內的藝術品市場發展初期,在廣東一帶最活躍的買家群體來自港澳臺,他們是把中國內地當代藝術品帶往東南亞和其它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那個時候,就有一些臺灣畫商開始巧立名目從廣州的藝術家手里騙取作品。
當前,藝術家遇到的最常見的失信行為就是拿畫不還、私吞貨款,或者以一些不值錢的東西來置換藝術品。最讓李叢和身邊的藝術家無法理解的是,失信的行為通常都發生在熟人圈里邊。“為了避免給以后商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很多藝術家吃了虧往往都選擇沉默。”
近年來,受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國內的藝術品行業仍處在持續調整的行情。價格回調和需求疲軟,客觀上把原來成交無比活躍的藝術品交易變成了一個買方市場。交易停滯的市場環境,讓很多藝術家都非常珍惜來到眼前的各種市場機會。畫家劉漢虎告訴記者,他有一位朋友,就是因為相信了一位畫商描繪的“商業可能性”,主動把幾十年積累的一批精品工筆畫交給對方,至今杳無音信。
廣州金鵬律師事務所律師林勛華支招,再好的關系也要有基本的防范意識。最好的防范手段就是訂立書面協議和做好證據保存。否則,到了真正上當受騙的時候,想討回公道都難。
“常言道,貪心上大當。藝術家要想避免上當受騙,唯有改變那種急功近利的思維。”雕塑家王梁益則表示,自己近年來把遭遇這類損失的機會降到了最低,主要是拋棄了所有不切實際的商業幻想。他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藝術家只要沉下心來把作品做好,遲早會受到市場的關注。
拍賣業
2016年整個行業成交拍品結算率僅為51%
最近5年來,在日益頻繁的失信交易行為面前,作為二級市場主要耕耘者——拍賣行也未能幸免,成為這個行業的受害者。與一級市場大量充斥不透明的私底交易相比,拍賣行業的交易數據由于企業本身所要受到的法律制約和監督遠比藝術家要多得多,因而,國內藝術品拍賣企業讓人吃驚的低結算率,很早就通過各種研究機構的年度統計報告而浮出水面。
前不久,artnet和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2016中國文物藝術品全球拍賣統計年報》(下稱《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總額共計67.4億美元,較上一年下降5%,已經是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同時披露,由于高價拍品所占市場份額增長,長期困擾中國內地市場的分期付款、拖欠款或違約等情況在2016年變得更為嚴重,拍品的結算比例從2015年的58%下降到了2016年的51%,回落至5年前水平。
從這份報告可以看出,2015年和2016年的藝術品拍賣業的結算違約率分別為42%和49%,這兩年國內藝術品拍賣行業公開成交的拍品有接近一半是未成實際支付和進行產權交割的,這還沒有計入一部分利益相關方做局制造的有結算紀錄的假成交數據。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專家黃雋此前公開指出,違約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或與業內長期存在的激情投資、假拍和拍假等現象有關。
正是由于拍賣行業成交數據“虛火上身”,導致以此為基礎進行“在世藝術家百富榜”評比的胡潤多年來爭議不斷。面對買家的不守信行為,拍賣業這些年一直在苦求應對良方。有從業者提出,出于對買賣雙方負責的原則,必須對不履行拍賣協議拖欠付款的買家采取絕不姑息的態度,同時要建立相關黑名單,提高失信者的違約成本。
投資者
提前交巨額預付款卻無法收到貨
在一個行業沒有建立有效的誠信體系之前,作為買方的收藏者和投資者同樣是直接的受害者。
“只靠口頭協議,是構不成對大家的約束的。”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何文發直言,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購買和收藏藝術品。過去二十多年,給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和教訓就是,藝術品行業亟需像其它行業一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法則和誠信體系。以前,我們都以為在藝術圈里邊,大家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修養都相對比較高,因而,大家都有意營造一種一言九鼎的商業關系,向往那種通過一句話就可以迅速解決所有復雜問題的社交體系。但是,經過近十年來的一系列變化,特別是經過這一輪的行業大調整以后,很多人的想法都徹底改變了。“在行情不好的時候,作為藝術家的賣家確實會按質按量地及時把作品交給買家。然而,當市場投資升溫或藝術家名氣做起來以后,其作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當初說好的事情就沒有那么容易做到了。”何文發說,向名家訂購作品,買家往往會提前支付一筆現金,約定藝術家在半年或一年內提供作品。在市場行情最火爆的四五年前,名家作品往往是半年就升一次價。當藝術家的交貨時間跟不上漲價的步伐,通常就會拖延或不交貨,或交給一批參差不齊的作品。
“的確,在藝術品行業突飛猛進的前十年,部分人在商業利益面前表現出來的契約精神讓人堪憂。”收藏家高鵬飛告訴記者,“以前我的一位朋友預付了200萬元,要訂購幾幅某著名何姓畫家的作品。結果交貨時間一到,其作品的市場價已經漲了很多。該藝術家于是來電道歉說畫不過來了,把錢連本帶息還給了朋友。這已經算態度好的了,態度不好的可能就一直拖著,讓你自己知難而退。”廣州三彩畫廊負責人海生也表示,到了最后,多數畫商或許就會采取主動加價的辦法來緩解僵局。
當然,何文發表示,并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唯利是圖。誠信缺失是當前整個藝術品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處在這個行業的所有參與者都有責任去提高自己的信譽,以此來推動這個行業繼續向前健康發展。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中國的藝術品已經開始向投資工具化和金融化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出現了許多新業態。如果我們不著手建立一套有效的誠信體系,以后可能會面臨更多新矛盾和新問題。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一直在重拳打擊和整頓各類文化藝術品電子盤交易出現的亂象,以消除新興產業過去數年來給市場累積的交易風險。林勛華律師認為,監管部門的重拳出擊表明,藝術品行業的法律規制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