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造風煽除霧霾”,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初審并不奇怪,而這離申請發明專利成功還差一大步。

這兩天,媒體報道的一個“發明”,成功刷屏。該“發明”已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初審并公布,其內容是所謂的人工消除霧霾方法——“煽除霧霾方案”。
根據其說明書及摘要,其操作方法就是,在受霧霾影響的地區,可以用人工按指定的方向,在統一時間內共同煽除霧霾。以北京為例,如果有1500萬人參加為煽除霧霾而進行的造風運動,在相同的時間內向相同的方向煽動除霾扇,形成的風力足夠將剛形成的輕度霧霾移出北京城,并避免重度霧霾發生。
在網上,很多網友感嘆:“居然還有這種操作”,“高,實在是高”……腦洞還能這么“大開”,也是挺讓人開腦洞長知識的。
驅霾“靠風”,邏輯上沒毛病,現在利用“通風廊道”制造“穿堂風”驅散霧霾,也是驅霾的實用思路??墒菃栴}來了:“1500萬人造風除霾”,怎么動員1500萬人同時向相同方向扇扇子?
“人工造風煽除霧霾”一本正經地論證造風的風量、風壓跟霧霾顆粒定向推移速度的關聯,改變不了“民科”的本質。猶記得,此前有“民科”發燒友上電視節目宣揚獨創“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但卻經不起半點科學考證。但同是玩“民科”,那些唬人的量子力學概念,比“1500萬人造風除霾”聽上去要“高端”一大截。
不過不少人質疑,“這樣的發明也能登堂入室獲得專利?”這或許多慮了:要知道,“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初審”跟“已成發明專利”完全是兩碼事。
根據專利申請流程,通常有這么幾步:申請人準備申請文件,包括請求書、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附圖等,再提交材料;國家專利局會發放受理通知書,意味著專利申請正式進入審批流程;繳納申請費;專利局初步審查,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初審合格即可授權,但發明專利還要進行實質審查——包括評估發明是否具備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通過了實質審查,才能獲取專利授權。
而該“發明”申請的案件狀態為“等待實審請求”,離申請發明專利成功還差很大一步,在關鍵性的“實質審查”環節折戟,目前看也是大概率事件。到頭來,可能也只是“徒增笑柄”、淪為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