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飛廣告做得好,不如新飛冰箱好。”相信很多人對這句曾經電視上經常出現的經典廣告語耳熟能詳,但是,有多長時間沒看到新飛冰箱了?很不幸,兒時的回憶,恐怕要永遠成為回憶了。

據媒體報道,由河南新飛制冷器具有限公司、河南新飛電器有限公司、河南新飛家電有限公司在2017年11月1日時聯合發布的一份重整說明稱:以上3家公司已于2017年10月30日向河南新鄉中級人民法院遞交重整申請,在人民法院監督下,依法進行重整。
要知道,在新飛冰箱最輝煌的時候,被稱為冰箱界“四朵金花”中的老大,排在它后面的是海爾、容聲、美菱。在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最初的幾年里,四大品牌一直稱霸市場。1996年,新飛達到頂峰,市場份額一度直逼20%——當時的格力還沒開展冰箱業務。
與之成為鮮明對比的是,今年格力電器發布的2017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當期營收為416.9億元人民幣,創下歷史單季新高。兩家業務高度重合的企業,最終因戰略格局不同而云泥相望,不禁讓人一陣唏噓。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資本市場的整合,“四朵金花”的命運也歸途各異:容聲被并入海信科龍,美菱被長虹整合,新飛幾經易主日漸衰落,被崛起的美的逐漸擠出了四強。只有海爾冰箱一枝獨秀,成為了市場龍頭,而且今年上半年市場份額逆勢增長9.8%,達到30.6%。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新飛電器落到如此地步,背后的經驗教訓值得深思。
首先,盲目引進外資,新飛戰略轉型失敗是最關鍵的原因。2002年,新飛電器在地方政府主導下,同新加坡企業豐隆集團實現合資。2005年,新飛電器國有股權再次轉讓,39%股權再度落入外資公司手中,豐隆集團持股比例高達90%,并拿走了新飛電器經營管理權。在外資全面接管的幾年間,新飛急轉直下,關閉了空調線、新飛九廠、小冰箱線。豐隆集團本身不做制造業務,對中國家電市場不大了解,致使新飛錯過了多元化發展的機遇。
其次,“一女多嫁”,名牌變雜牌。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小家電展銷會上,有3家公司同時代表新飛公司前來參展,宣稱各自均持有新飛商標的使用權。而其背后正是新飛公司對“新飛”品牌做出“一女多嫁”的經營決策。據悉,當時新飛品牌所有權歸河南新鄉市政府所有,新飛冰箱這家企業并不具有品牌所有權,除冰箱外,其他家電品類的新飛品牌使用權都對外租賃,用于賺取品牌使用費。
此外,新飛草率進軍小家電。新飛向來以冰箱、冰柜等大家電出名,但被外資收購后,它便開始了“作死”的節奏:摸索進入小家電行業的道路。果然,新飛的小家電上市后一直負面不斷,比如山西電視臺和質監局就曾曝一款新飛電飯煲存嚴重質量問題。在不具備小家電技術、工藝和人才的前提下,盲目跟隨進入小家電行業,自此負面新聞不斷,質量安全事故頻發,透支品牌誠信。
還有,家電行業競爭激烈,最近10年冰箱市場規模增長速度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的年份。2010年后,冰箱行業開始迎接消費升級大潮的到來,大部分冰箱品牌已經有意識地研發升級技術和產品,而新飛卻仍在原地踏步。如在產品設計上,海爾、美的等同價位的產品,它們早就引入了十字冰箱,更加注重漂亮的設計。而新飛由于研發投入不足,產品升級的速度明顯慢于競爭對手,大部分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只能在區域和三四級市場謀生。
新飛的失敗雖然有很多原因,但在不能控制品牌、戰略制定嚴重失誤的情況下,新飛依然不思進取、原地踏步;而同期的競爭對手海爾則穩扎穩打、不斷革新,依然保持驕人的創新力,這恐怕才是對后來者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