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共享單車”的走紅,共享圖書館,共享籃球、充電寶等相繼問世,“共享”在今年似乎已經成為了年度熱詞,“共享經濟”時代也正勢如破竹地向我們走來。
有機構預計,在中國2017年共享經濟規模將增長40%,到2020年會占據中國GDP的10%左右。面對共享經濟如此誘人的前景,家電行業自然也想借此風口突破當前的瓶頸,并且分得一杯羹。
家電行業發展遭“困”
回顧我國家電行業近十年來的發展,較上一個十年相比,整個行業仍還處于上升期。近十年中,我國家電在全球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從過去的韓、日、中三足鼎立躍居到全球第二位。在現今家電購買時,國內主流消費者的首選也已經不再是韓國、日本,而是中國本土化品牌。如在空調購買時,消費者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格力、美的,手機即是華為、oppo、vivo等。隨著消費者觀念的轉變,這當中反映出的是中國家電產品在中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提高。
盡管如此,近十年中,我國家電行業在發展當中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家電行業資深觀察家劉步塵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品牌意識的增強,中國家電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不少,但就整體而言仍然偏弱。因為在同等的時間內,我們沒有成長出像三星、LG、惠而浦這樣國際級的大品牌。雖然海爾這些年在品牌影響力方面不斷地努力,也稍顯成效,但它仍然沒有成為國際意義上的大品牌。其他家電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關于中國家電在國際市場上影響力偏低的問題,LG高管早年就曾提出,與此同時他反映的還有中國家電技術水平低。中國家電技術水平低,主要是指核心技術能力的薄弱。據了解,目前我國家電使用的芯片大部分都還需要進口,操作系統及核心軟件技術對外依存度也很高,同時面板顯示器件和半導體工業能力還亟待提升。除核心技術外,我國家電在專利研發方面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相比于華為一年近千項研發技術的申請,我國家電領域專利的申請連其一半都沒有。
再回歸到整體,從全產業鏈角度來看,我國家電產業依然不占優勢。劉步塵說:“以三星為例,從手機屏幕到整機,三星形成了一條龍生產模式。而反觀國內的小米手機、樂視手機等除無自主生產的手機屏幕外,連整機都假手于第三方生產。此外,在家電的其他品類方面,還存在液晶面板、壓縮機等不能自給的現狀。全產業鏈的無法形成,再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穩增長,我國家電的生產成本自然逐年提高。”
作為相對傳統的消費類制造行業,家電行業當前正處于激烈的“白熱化”競爭階段。由于近年來價格的透明化、產品的同質化、居民消費乏力等原因,傳統“掘金”的家電行業增速緩慢,甚至一些產品領域已出現下滑趨勢。有業內專家表示,目前家電行業已被迫站上了轉型升級的“分水嶺”,當前變則生,不變則只能等著被宰割。
家電以“共享”脫困存疑慮
在“共享單車”的驅動下,共享經濟被推向了風口浪尖,眾多家電企業也紛紛看中了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試圖以此來突破困境,沖擊市場。
就在前不久,上海徐匯區的一家商場內,一組共享洗衣機出現在了一層露天廣場的顯眼位置。據悉,機器由三個滾筒箱體構成,從右起是標注8kg、18kg兩種容量的洗衣機各一臺,最左邊是一臺容量18kg的烘干機。價格方面,8kg洗衣機每桶收費20元,18kg每桶收費40元,烘干收費10元。兩種容量的洗衣時間均為30分鐘,烘干時間為15分鐘。支付方式除了現金外,還支持微信與支付寶支付。
此外,記者了解到,在共享洗衣機方面,海爾集團旗下推出了“海爾洗衣”,美的集團旗下也推出了智能洗衣房“美美洗”,并且已經成功打入校園市場,根據計劃將來還會進一步拓展到社區、酒店等領域。
在共享洗衣機后,共享電視也不甘示弱,成為了第二大被共享的家電產品。今年5月16日,樂視推出了號稱“全球首款共享電視”超4 X55M,其給出的“共享”理論是,超級電視用戶完成指定的任務即可延長一年的影視會員。具體任務包括:開機達到277天、通過電視購物付費游戲等積累“成長值”到一定數額或者購買售后服務大禮包。就在余熱未散之時,蘇寧旗下的PPTV也于6月6日提出“內容開放共享戰略”,來拉攏合作伙伴做“聯盟”。
對于共享電視,業界解讀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樂視共享電視是“價值共享”,到達了“共享”金字塔的頂端,為共享經濟的發展增添了一種新的模式,反對者認為樂視共享電視是徹頭徹尾的偽共享,把“共享”泛濫化,不是愛共享而是糟蹋共享。
在劉步塵看來,樂視共享電視,本質上更接近傳銷模式,你必須購買我的產品,還要給我拉來下線,這樣你才有提取返利的資格,至于返利多少,還取決于你買了多少產品、拉來多少下線。這顯然是對電視屬性的異化。
除共享電視外,對于整個共享家電,劉步塵也不看好。他認為,共享家電只會一陣風,熱度很快就會過去。因為,家電產品本身并不具有共享屬性,非要共享則行而不遠。須知,不是所有產品或事物都具有共享屬性,比如我們常見有人在車上貼著“唯車與老婆概不外借”,就是這個意思。共享家電只能作為家電一個極其細分的、邊緣化的市場存在,不宜寄托眾望。
對于共享家電這把火到底能否燃燒起來,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營銷委員會執行會長洪仕斌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共享家電或只為短期內商家宣傳的噱頭,從長遠來看并不實際。因為家電不同于其他共享平臺,家電強調的還是以家用為主,因此共享來的就比較突兀,例如冰箱共享肯定是不符合發展潮流的,再說到洗衣機共享也是有衛生標準的,在一定公共資源內是可行,但從家電的屬性來看,它是私有化的,共享并不符合家電的發展趨勢。
易觀終端分析師趙子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共享家電在國外早些年就流行開來,以洗衣機、烘干機為主。現在國內也開始興起,但除這兩類比較特殊的家電外,他認為其他家電并不具有共享的性能。
因此,家電商靠“共享家電”打贏翻身仗的愿望,或將落空。
突破瓶頸需從產品本身入手
在洪仕斌看來,當前家電企業要想突破瓶頸擺脫困境,還需走智能化、高端路線。據奧維云網(AVC)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前5個月,高端智能家電呈現高速增長態勢。1-5月,智能空調線下市場零售額占比15.3%,同比增速183.8%;智能冰箱線下市場零售額占比10.5%,同比增長438.2%;智能洗衣機占比5.8%,同比增長251%。
從數據中不難看出,消費者對于以智能化產品為代表的高端白電還很是青睞,或許從消費者角度來看,伴隨著消費能力和消費理念的不斷變化,大家電畢竟不是易耗品,用戶在選購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品質好的,而產品價值在消費者理念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高。
我國是一個家電制造大國,也是一個家電消費大國,但是,我們卻不是一個家電品牌大國,因此劉步塵認為,當前我國家電企業迫切需要創建自己的品牌來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進軍國際市場,打造國際化的家電品牌。在品牌創建的過程中,還需進行科學合理的品牌延伸,大力進行創新,同時還要學會對品牌進行有效的保護。
在全球化生產要素高速流動的今天,技術等高級要素成為了產業利益分配的主體。誰掌握了核心技術和技術創新能力,誰就能主導市場,因此技術水平的高低嚴重影響著家電企業的發展及在世界的排名。然而,面對我國現今家電技術水平偏低的問題,劉步塵認為,當前我國家電企業可以通過提升家電傳統產線的技術改造,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加強家電產業橫向聯合等方式來逐步改善技術偏低的問題。
此外,劉步塵強調家電企業還應注重人才的培養,強化激勵機制,留住人才,形成高水平的人員從業隊伍。注重員工素質,不斷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以求用優良的業務技能,高水平的服務質量,適宜的經營方式,實現企業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