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里, 家居 行業一邊說著環保風潮的“藍瘦香菇”,一邊圍觀企業外遷的轉型升級;剛關注完上市潮,轉身又猛追線上的新零售;曾因中國 家居 品牌走向國際而倍感自豪,也因為消費升級成本看漲戳中淚點。

匆匆過去的一年,有哪些讓你驚、讓你喜、讓你驚喜的事兒呢?本期年度特別策劃邀請了行業多位大咖盤點2017。企業、行業、設計、家具、 家裝 ……不同領域的大咖回顧與思考哪一件能夠觸動你的心弦?本期嘉賓——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家具研究開發院院長許柏鳴。
歌舞升平,一派繁榮景象,誰都想要用“設計”來裝點門面。2017年,對于中國家具設計而言,看似熱鬧非凡,實質上是在苦苦尋求突圍。不能說突圍失敗,但突圍未果卻是事實,因為這種突圍不是一年甚至數年能夠完成的,當代中國家具設計還在探尋的路上,也就是說還沒有真正找到該走的路。目前,在成品家具與定制家具兩大類企業中所表現出來的突出問題不盡相同。
1.成品家具
一方面,大眾紅海市場家具同質化現象嚴重,非善意設計泛濫。“非善意設計(Design-Unfriendliness)”也可稱之為“在敵方領域里設計(Designing in Hostile Territory)”這與人們通常所說的抄襲與拷貝還有所不同,后者風險越來越大,而前者是以非善意設計元素來獲得神似,更加“聰明”,很難被追責,所以受到很多企業的親睞。這是屬于最低水平層級的的設計,但沒有辦法說其不合法。
另一方面,有些以所謂“設計引領”定位的企業,視野狹窄、思想保守,除了在實木材料、偽風格和款式上努力變化之外,設計內涵乏力并缺乏戰略性思維。由于內涵不足,設計一直處于表層化狀態。因此,新產品一旦問世就很快被跟隨性企業緊緊盯住,從而又進入新一輪同質化的怪圈。這些情況我在《材料與風格二元導向的家具設計已經走到盡頭》一文中已經作了分析。這里想補充的一點是在新中式家具熱鬧背后依然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盡管也有一些意境高遠的佳作,但鳳毛麟角,大多數只是元素和符號的搬用和堆砌,形態走得太遠,靈魂跟不上。事實上,沒有歷史高度和全球格局的設計是沒有方向感和走不遠的;而沒有先進的系統理論指導,設計也不可能有質的變化。
正所謂抓住本質的人總會找到自己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方法的人永遠會有麻煩。
2.定制家具
定制家具自覺與不自覺地植入了系統設計的概念,但大規模定制(customerzation)不僅要求對產品零部件平臺進行科學構筑,同時也要對終端表現和客戶參與設計作出有效響應。與傳統成品家具設計工作相對集約不同,由于定制家具的設計任務是分散在整個系統和流程中的各個節點的,系統和流程中擔負不同任務的各個角色在信息、心智模式、語言標準、語境、知識儲備、經驗和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大量的不對稱情況,所以常常問題百出。因為任何一個節點的失誤都會直接產生產品和服務的次品,當節點上的要素是由人而不是機器和電子裝置來保障時,這種品質的不可控因素就會激增,標準的缺失更會導致終端的混亂不堪。
在目前情況下,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成為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了。作為不可或缺的關鍵崗位,駐店設計師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對于定制企業而言都如杯水車薪,嚴重不足。定制行業在野蠻發展的過程中,如速生樹種般密度低、材質松軟、沒有美麗的年輪,甚至空芯化。
服務與服務設計已經成為定制家具企業的瓶頸,如果這個瓶頸不能突破,發展越快,則客戶滿意度會越低,這是埋在整個定制行業中的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則會產生連鎖反應,直接導致消費者信任度的崩塌。
以上所有這些問題,都只是現象,關鍵還是當代中國家具設計視野還不寬廣、歷史高度尚未建立、設計理論還很稚嫩且未成體系。所以傳統思維與想當然的做法根深蒂固。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設計。
從本質上講,設計是在行動之前先想好該怎么做,設計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途徑,設計要從戰術層面上升到戰略層面來統籌。
其次,設計不僅僅是把方案或做出原型就交給生產部門了事,而是要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中都負起責任。
設計不僅僅是產品,還有服務,產品加服務等于解決方案。
設計不僅僅滿足生產與銷售,還要貫穿整個生命周期。
設計不僅僅服務于商業世界,還得承擔社會責任,設計必須滿足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也許我們需要重回啟蒙。(來源:新浪 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