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房地產事業部總裁感慨稱,“房地產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如果你不在第一陣營中跑到終點,可能鏡頭就沒你了。咱們先得保證鏡頭里面有你,你才有能力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他所說的“其他事情”是2015年旭輝集團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社科學院、土水學院等相關院系和學科的學術研究團隊(簡稱CSC),共同成立聯合研究機構,開展包含居住行為、城市與居住、居住環境、建造技術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歷經近三年時間,于今年打造出地產界首個實驗宅。據業內人士介紹,除了在建造技術上實現突破外,因為人工智能的引入,一號實驗宅實現了建筑由“居住的機器”向“機器人”的進化。
時下AI概念盛行,房企也有所覺醒。
12月14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計劃”),提出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進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計劃”提及了四方面主要任務。其中也包括智能 家居 產品等智能化產品。
智能 家居 變遷史
上述工信部“計劃”按照“系統布局、重點突破、協同創新、開放有序”的原則,提出了四方面主要任務。其中,第一項任務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 家居 產品等智能化產品,推動智能產品在經濟社會的集成應用。
或因近年來房價持續高企等客觀因素,相較于其他智能產品,智能 家居 產品在國內一直發展緩慢。從概念上講,智能 家居 是在互聯網影響之下物聯化的體現。即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家中的各種設備(如音視頻設備、照明系統、窗簾控制、空調控制、安防系統、數字影院系統、影音服務器、影柜系統、網絡家電等)連接到一起,提供多種功能和手段。
美國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曾耗費了7年時間和6300萬美元建造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豪宅。這套豪宅被稱為真正的智能 家居 典范。豪宅名叫“世外桃源2.0”,位于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湖畔。據稱,來訪的客人會拿到一個智能設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置光線和室內溫度。無論你走到哪個房間,音樂都會跟隨著你,因為墻紙背后安裝了隱形的揚聲器。另外,“世外桃源2.0”完全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因此房屋的溫控系統非常節能。
比爾·蓋茨這套智能 家居 也是近年來不少國內房企樂于模仿的范式,也有房企選擇與科技公司合作來完成智能 家居 。比如,曾有房企與小米合作,通過共享WIFI來操控房間內的各項設備。
用一個可視化遙控器控制著家中的每一個設備,這就實現智能化了嗎?CSC團隊認為,并沒有。他們認為,真正的智能化是讓生活更加便利,如此復雜的操作,使得智能不再智能。智能 家居 時代的房地產行業走了太多的彎路,這屬于技術手段對想象的限制,因此,CSC一號實驗宅全面引入了“i享空間”的全套AI系統。“i享空間”為實驗宅量身定制開發的內驅核心,核心技術建立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基礎上。
“i享空間”CEO王昊解釋研發的基本邏輯是,技術真正的進步是為人服務,是讓人感受不到技術的存在,把人的需求和體驗放到首位,技術手段應該最大化的隱藏。所以,i享的技術研發理念就是給人最貼心的關懷,但并不需要人去操控。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智能也是能夠自主的去感知人的偏好,學習人的行為習慣,并通過復雜的場景測算做出符合用戶需求的自主決策。而這一次就是基于物聯網、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龐大的運算量在后臺自主實現的。用戶只需要享受符合自己需求的舒適環境就可以。
關于住宅的可能性探索
那么,以現在的技術手段真的可以實現“不需要人操控而通過人工智能感知”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期實地走訪了關于未來人居的這套實驗住宅。記者看到,這套實驗住宅初步實現了人臉識別入門,系統感知住戶對光、水、空氣等方面需求。另外,這套實驗住宅進步之處還在于他們努力在極小空間中做到最大化收納,盡量將空間最大化利用。
針對空氣,實驗宅的AI系統會隨時檢查房子的狀態,提前調節室內新風風速、溫度與濕度,確保用戶回家可以擁有一個最健康的室內環境。此外,AI系統還能根據用戶行為營造不同室內環境,譬如運動時,它會自動調節風速和溫度,讓用戶更加舒適。
針對光,實驗宅根據不同時間段用戶的生活狀態,提供不同照度及明度的光。早晨柔和的燈光自動亮起,相比刺耳的鬧鐘,柔和的燈光更有助于讓人健康的切換睡眠-喚醒狀態;用餐時敲擊兩下餐桌,燈光自動調整到用餐模式,燈光更加柔和,切合用餐時需要的氛圍意境;在夜間起夜時,按下床頭的隨心開關,夜燈將一路亮起,且起夜時衛生間的燈光,會與白天有所不同,它會自動調節到睡眼朦朧時能接受的燈光亮度,保證睡意不流失。
與此同時,實驗宅所采用的裝配式裝修方式,相對于傳統的裝修方式,對整個空間的環境來說,內生的污染是很低的,這從根源處降低了居住空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也減少了房子對于人體健康的威脅。
業內人士稱,在建筑建造中,以人為核心最該關注的是內部空間,而現在人們往往將關注點更多的聚焦到了圍護結構上。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們說要建一個300米的超高層時,大部分人關注的都是外立面是什么樣子的?形態是什么?而不是關注其內部空間組成,是否合理是否好用。過去房子的設計導向,更多的是考慮設計造型與標準化,思考如何提升建造的效能,但用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使得兩者之間在時間的流逝下必將產生沖突。因為標準化的戶型難以滿足居住多變的需求,也無法升級,但對用戶而言,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將生活效能最大化的展現,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
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也注意到房企近年來對產品研發表現出的極大積極性。他注意到,包括保利、金地、萬科、旭輝、中糧等房企在財報中均有研發費列支。費用比例大約是當年銷售額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間。“這是趨勢,也是好事。”他說。(作者: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