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首次正式亮相。這個旨在督查全國環保工作的機構甫一亮相,便開始了密集、嚴格的督查工作。
從2016年年中開始到年底,分兩批十五個省份先后被查出大量污染企業和污染生產。進入2017年,環保督查工作的力度更是有增無減,又有兩個批次的十二個省份被嚴格督查整改。年初以來,環保政策密集出臺,環保督查力度、廣度也在不斷升級。比如:針對京津冀周邊城市大氣污染問題,環保部多次提出指導方案,特別是將提出治理“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8市、山西省4市、山東省7市、河南省7市列為重點限產城市,簡稱“2+26”城市。

兩組數據,可以說明今年環保風暴的高壓:僅今年1-8月份,由國務院、環保部、發改委、工信部所出臺的環保政策就達11項之多,內容涉及節能減排、落后產能退出、大氣污染治理、綠色節能規劃等方方面面。同樣是今年1-8月份,截至8月24日,8個被督察地區完成查處4869件,其中立案處罰2115家,處罰金額9449.24萬元;立案偵查122件,拘留146人;約談1113人,問責1797人。
這樣的力度,前所未有。全社會的每個企業,甚至是每一位消費者,都深切感知到了這種力度的存在。
對家電產業,尤其是廚電行業而言,早在去年年底,由環保部督察組在廣東的嚴格執行,一大批中小企業被迫關停,從包裝企業、到原材料供應商、再到整機企業,甚至是物流配套企業,一整條產業鏈的大半被迫停工。隨之而起的是,整個行業產銷結構性失衡、價格受供需影響開始劇烈波動,增加了整個行業運行的不確定性。客觀來看,對于環保風暴,我們應有以下的認知:
首先,從大的經濟發展背景來看,之所以現在環保政策如此嚴格,甚至是被諸多人士抱怨“一刀切”、“簡單粗暴”,實際上背后反映的是,中央政府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堅決態度。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增長,但在眾所周知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和消費)之中,我們一直對投資過于倚重。甚至是包括出口業務,我們也是以低端附加值和原材料輸出為主,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意味一直較為濃厚。與此相伴而生的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遭受極大的破壞。
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樣的現狀與中國的地位嚴重不符,亟待徹底改觀。這一輪以治理環境污染、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制造業水平、引導經濟向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為宗旨的環保風暴,本質上即是動用有形之手,加速整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一輪的環保高壓政策,是持續的、且不可逆的。盡管在執行過程中,被諸多地方抱怨“一刀切”、“粗暴”,但換個角度來看,執行得嚴格且不留余地,也是為多年以來的粗放增長買單,或者算是某種程度上的不得已而為之。但不管如何,這將從某種意義上開啟中國發展的新局面。
其次,環保風暴所施加給企業的不僅是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更是生產方式的轉變。
此番環保整治的過程中,排放不達標的企業、生產效率落后的企業、規模較小且無力承擔環保整改成本的企業被強令關閉,實際上是加速了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也給存留的企業指出了新的方向——可持續、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在新型材料的探索上,在生產環節的改進上,在產品高附加值的構建上,在污染治理的方案優化上,將催生出眾多新的產業和新的服務。對廚電行業而言,一句話:用高效率、低污染的生產方式,提供環保的、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將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正如諺語說的那樣,“關上一扇門、打開一扇窗”,我們看到被否定的路徑,但更要看到新打開的窗戶。這才是心智成熟的“經濟人”應有的素養和眼光。
再次,環保高壓之下,滲透到消費者層面,將引發整個社會消費方式的改變。
作為供給側改革的手段之一,環保風暴就是通過行政手段,從供應端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從而提升整個供應端的水平。其最終目的,還是引導這個社會的消費,向更高的水平邁進,從而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短期內來看,環保風暴所導致的部分企業關停,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供應端結構優化,會反映在成本上,這部分成本也無疑會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但更理性的分析是,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絕非是供應端價格提升這么簡單。隨著留存下來企業規模的產能持續釋放,將會有力緩解短期內價格上漲的情況。同時,淘汰落后產能所帶來的效果也將持續顯現,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將取代之前的魚龍混雜、低質低價的低層次消費。
同時,回歸到環保風暴的詞意上來看,這一輪的高壓政策,還是要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節能的、環保的、低碳的生活方式。對廚電行業而言,產品的能效比、油煙分離度、氣味降低度、燃燒效率、污(廢)水排放等等這些針對不同產品的不同技術維度,都將迸發出新的活力和新的探索空間。(蔡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