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家具現在正面臨著兩大發展問題,前者反映了行業現狀,后者則暗含地域性企業業的希望:①消費上行,板式家具下行,成都企業“二三級霸主”地位動搖;②積蓄力量,達成共識,“四川 家居 ”崛起或有期。
隨著二三線消費升級趨勢的逐步演變,板式家具無奈地迎來了下行的發展態勢,對于以板式產品為主打的成都家具企業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利好消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等待著板式家具企業,將有可能是一條“窮途末路”。
據《華西都市報》關于成都最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布局的規劃指出,成都現有的6000多家 家居 企業,約70%的企業將被遷出。
從成都最近的發展勢頭和戰略規劃來看,未來的成都走的是高端產業與文化音樂旅游戰略。目前成都家具聚集的幾大集中區包括,彭州、崇州、大邑、新都、溫江、雙流、郫縣、邛崍、簡陽等,企業工廠外遷,而將研發和營銷中心留在成都,幾乎成為唯一的選擇。
作為中國知名家具產業基地的成都,截止2016年,產值依然達到980億元,從業人員近115萬人。但按照這一規劃,“成都家具”將從此名不副實,成都企業四散入四川周邊,將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人才的穩定以及物流成本倍增,做環保高壓的背景下,可以預見企業遷徙的重重困難。
消費上行,板式家具下行,成都企業“二三級霸主”地位動搖
實際上,“成都家具”名不副實,更在于這一名稱背后的共性已經發生變化。
曾經,以全友、雙虎、明珠為三架馬車的成都家具企業集群,以板式產品為主,針對二三級市場,注重渠道深耕和經銷商維護,重視產能擴張和大店建設,尤以獨具一格的營銷名滿業界,在2008年前后到達頂峰之時,成都家具營銷人才成為全國業界爭搶的對象,不管是深圳、山東還是贛州,到處是成都營銷”黃埔軍校畢業生“的身影。
但花無百日紅,隨著二三級市場消費升級趨勢的清晰,板式家具的下行成為必然,消費者對于實木的需求,對于風格的向往,讓整個以板式產品為主打的成都家具企業萎靡,這是其一;
其二,或許這一點更為致命。消費者對定制的倚重越來越大,使得定制成為采購主體,由此,大部分以成品家具為主的成都企業被迫成為定制的配角甚至龍套。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深圳、贛州兩大產業集聚地產品的夾擊:一方面以深圳為代表的包括華東等地規模型企業的市場下沉,以品牌勢能玩“贏家通殺”的游戲,品牌美譽之下,產品設計和品質兩大優勢也如兩把尖刀,插入成都家具市場的”心臟“。另一方面,贛州實木企業以實木的材質、板式的價格,從后包抄,生生斷了成都家具轉型走廉價實木家具之路的可能,再度強行縮小成都家具勢力范圍。
到如今,“成都家具”這一“二三級市場霸主”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今夕何夕,尤記得某大佬多年前的預測,對于上游房地產市場蓬勃發展的預期,甚至對長租公寓出現的可能……所有預測都沒有錯,但錯的是片面與樂觀,忽略了房地產精裝市場的崛起,忽略了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速度,忽略了各大生產基地也在同步探索前行。
2008年前后的盲目樂觀為今天埋下了隱患。部分企業的盲目擴張,買地、買設備,固定資產拉低現金流拉高企業風險,其結果是產能劇增后,企業在渠道、價格、人才等方面不計后果的競爭;
其次,則有諸多原因,比如成都環保重壓導致缺貨嚴重;比如長期不重視設計導致的差距;比如新興人才的缺乏……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企業引以為傲的營銷優勢,如今看來亟需革新,其關注點從經銷商更需調整到消費者方向,而通過怎樣的傳播去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短板。
積蓄力量,達成共識,“四川 家居 ”崛起或有期
雖然共性開始模糊,但新生力量也正在積蓄。
在“成都家具”板式風潮巔峰時刻,就有“敢為天下先”的新銳企業在電商、定制和實木這三個細分方向嘗試,經過近十年摸索前行,低調壯大,甚至有的企業依托精裝房發展趨勢,整合泛 家居 相關產業鏈已成“黑馬”。
另一方面,在沙發、兩廳等細分領域的企業也獲得長足進步,并因為有效避免了和定制的正面沖突,反而擴大了市場占有率,但問題也接踵而來,隨著大量成都企業蜂蛹入場兩廳家具市場,紅海廝殺在所難免。
古語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將來的成都家具,呃,準確地說四川家具是否會以其他的共性而重新抱團崛起于行業,對此我樂觀期待,畢竟其產業基礎之雄厚,環顧中國,依然名列前茅。
對于四川家具而言,需要一個共識,一個標簽,不僅讓四川家具具備清晰的辨識度,不僅能夠成為直達消費者的通行證,更重要的是,應該成為令行業、市場和消費者尊敬的”族徽“。這個族徽將如同米蘭 家居 的“設計”,如同德國 家居 的“品質”,成為整個產業基地生生不息之火種……期待“四川家具”的王者歸來。
(來源:億歐 家居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