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經常沒活兒,很想找一些其他渠道”
“我們只是工人,一年到頭在工地上,回不了家,又掙不到錢”
“作為建筑設計師看似光鮮,實際上行業不景氣,賺錢少”……
這些話,在如今的建筑行業常常可以聽到,這也意味著互聯網時代下,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呼之欲出。用數字化、信息化促進建筑產業化、提升設計建造水平,成為建筑業改革共識。如今的建筑業正進入減速慢行發展階段,建筑業增速下滑成為不爭的事實,建筑行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尋求新的增長模式成為迫切需要,而“互聯網+”無疑提供了最合適的契機。
“筑訊中國”是深圳鵬城建筑設計研究院以建筑行業為服務平臺,打造出建筑業信息化、大數據管理系統,借助移動端信息化工具,“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信息錄入員”,真實全面還原施工現場,釋放巨量管理紅利,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筑訊中國”給建筑行業帶來什么?
王宏偉,深圳鵬城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筑訊中國”創始人,他告訴記者:中國經濟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生態體系將成為建筑行業的發展重點。
建筑行業是最需要被互聯網變革的行業,因為這是最龐大的大數據行業,卻是當前最缺少數據的行業,由此引發的行業管理和企業管理問題,長期難以解決。建筑行業會受互聯網影響,但很難被單純的互聯網變革,這與其它行業有很大的不同。建筑行業具有產品的單間性,生產周期長、工作量大,涉及面廣等特點。出于這樣的限制,信息化不透明,具體環節也很難相互參考與借鑒,交流受到嚴重阻礙,材料的采購存在“暗箱操作”,管理層次效率較低,下層各級工作得不到直觀表達,運營機制過于龐大,權責不夠具體,相互推諉,市場需求往往在決策者面前得不到準確的反映,錯失良機,這些都是制約建筑行業發展的嚴重弊端,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尋求一個更快速、更完善、更直觀、更綠色、更公開透明化的生存模式,讓建筑行業提高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完善管理運營體制的每一個環節。“筑訊中國”即是建筑行業進入“互聯網+”時代的新探索,實現建筑行業的信息化,就此創造出新型的施工企業信息化管理模式。
王宏偉非常贊同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魯貴卿近日發表的《關于“建筑業+互聯網”困局的再思考》的文章:建筑企業內生存發展的新動力在于信息化,通過信息互聯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是管理標準化與信息化實現深度融合,從而實現企業管理的精細化,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王宏偉認為,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的信息化正處于發展階段,也就是說處于信息化2.0階段,真正達到信息化3.0“企業級應用”水平的企業屈指可數,而有不少企業還處在建筑業信息化1.0“崗位級應用”的水平上,甚至還有一些企業信息化才剛剛起步,建筑企業信息化步履艱難。
互聯網模式下的建筑設計院
“建筑設計院未來轉型方向是平臺化運作,打造一個設計平臺,通過組建專家工作室,成立專家委員會和建設自有團隊,從前期拿地給予數據測算、可行性分析、制定設計方案,再到后期繪制施工圖紙進入施工,能夠完成一個項目全方位的設計工作。”王宏偉對未來轉型的謀劃非常清晰,平臺化是他著重強調的字眼。
記者問到設計師未來工作模式會怎樣時?王宏偉院長十分自信的回答道:“設計師將是互聯網非常重要的用戶群體,設計師作為建筑設計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會重新成為互聯網時代重點關注的用戶之一,行業內會出現類似天貓、京東的垂直行業平臺,我們‘筑訊中國’就是要為整個建筑行業提供生態圈服務,利用眾包模式提供項目信息,供應設計師所需的一切資源,包括各類專業技術咨詢、團隊成員、上下游供應商、金融服務等。平臺將以設計師為中心,關注設計師的體驗。未來會出現大批的自由設計師群體,會更加突出專業化和碎片化,他們普遍采用SOHO辦公的方式,未來設計師可以在家里邊健身邊上網尋找新的項目機會,在專業平臺上發布個人的專業背景、案例、取費標準以及檔期、等待項目經理的邀約,也可以通過平臺上發布的項目信息尋找適合自己的項目機會,同時設計師們可利用平臺共享各類項目的文檔內容,真正實現協同工作,并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整合各種專業資源。通過平臺,設計師還可以學習各類專業規范和標準以及獲取技術資源和工具,設計師會特別關注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客戶反饋評價,因為不同的等級和評價會直接影響自己未來獲得項目的機會和定價費率。”
當問到互聯網去中心化,設計院會消亡嗎?王宏偉停頓片刻,表情嚴肅的回答道:“傳統設計院的商業模式肯定會被顛覆,首先,傳統的以收管理費的商業模式存在的設計院肯定會受到巨大的沖擊,相信互聯網一定會出現網上設計院不收管理費的模式,因為互聯網企業會利用前段免費的模式砸錢積聚用戶然后利用長尾效應賺取后端的錢,并不是他們和設計院有仇,而是‘消滅你,與你無關’,只是你身處歷史車輪前進碾壓的路上而已。”
在采訪中,一位“筑訊中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建筑工程經濟鏈問題由來已久,“筑訊中國”非常希望能與權威媒體攜手及時“破冰”,對于“建筑工頭帶領農民工討薪”等事件我們再熟悉不過,盡管近年來國家大力治理行業陋習,然而從時代的發展角度而言,反映出建筑工程行業過于傳統,經濟鏈問題由來已久,現如今建筑工程的科技性僅表現在建筑技術軟件層面,而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缺乏為建筑工程群體服務的平臺。她說,一項建筑工程的順利實施,涉及到承包商、工程團隊、建筑工人團隊等大量人群的團結合作,而行業的不景氣導致圈內信息閉塞,中間環節繁瑣,效率底下等問題,最終經濟鏈條不能良性循環,這不應該是“互聯網+”下的建筑行業,這也是我們搭建“筑訊中國”服務平臺的初衷。
據投資人士分析稱:長期以來,傳統建筑行業存在缺乏監督保障的問題,同時中間經濟合作環節復雜,效率低下,出現“筑訊中國”這樣的服務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必要的環節,讓所有業內人員都可以參與,產業鏈條不再閉塞,增加了從業機會,或許這樣的模式能引領行業得到新的發展。
“筑訊中國”如同中國建筑行業一樣還有諸多的難題需要克服,如服務產品需要進一步量化,互聯網平臺有待進一步整合融匯,但互聯網前進的步伐是不可阻擋的,因為它代表著時代進步的大趨勢,其實也給予了建筑設計行業通過“互聯網+”自我救贖的機遇,傳統設計企業應該盡早調整心態,以積極開放的姿態轉型發展,擁抱迎接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人民周刊》記者 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