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電產業,日韓企業以深厚的根基和技術積累在國際背景上位列前茅。在長期布局對弈下,兩國企業常被進行對比或作為標桿被業內所提及,并在各大領域各自占優。
以競爭最為激烈的“血海”電視行業為例,在面板方面,據CINNOResearch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為2.6億片,排名前三甲的廠商分別為LGD(20%)、三星(18%)、京東方(17%)。韓系品牌液晶電視面板市占率為38%,日系品牌則僅為5%。雖然相比起2015年40%市占率,韓國電視面板整體呈現收縮態勢,而日本企業夏普將沖刺液晶電視市占率作為其今年主要策略之一。但其在面板供應上仍需群創支持,日韓之間面板生產上的巨大的差距短期之內無法逆轉。
整機銷售方面,韓國同樣占據著絕對的優勢。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出貨前五大品牌排名中,韓系品牌三星和LG分別以4790萬臺和2820萬臺出貨量位居一二,而日系品牌索尼僅以1170萬臺的出貨量名列第五。而與注重銷量的韓系品牌不同,索尼持續將大尺寸及高階獲利機種為主軸,今年更是回歸加碼投注次世代顯示技術OLED。雖在出貨量上略遜一籌,但從銷售額以及長期發展布局上看競爭力仍不容小覷。
而在手機方面,據IDC數據顯示的整機銷量上,雖然受到Note7爆炸事件的沖擊,但三星依然以3.114億銷量高居榜首,市占率為21.20%,而蘋果則以2.154億銷量和14.6%的市占率位居第二。而日系品牌則被近年來興起的國產品牌擠出前五開外。
雖然在整機銷量上不敵韓企,但在看不見的內部元器件上,日系品牌仍占有一方天地。手機面板上三星仍然占據優勢,但僅在感光元件方面,索尼就已占據整個市場的40.2%(2014年數據)。
在半導體方面,身為全球僅次于SanDisk的第二大閃存芯片制造商東芝,其閃存業務已經從傳統硬盤向智能手機、PC和數據中心發展。這也是此次東芝半導體業務出售如此火熱的原因之一,收購東芝的半導體業務很大程度上能夠幫助蘋果鎖定供應鏈。而在芯片處理器上,高通驍龍處理器以設計能力和多種架構選擇贏得大多數手機廠商成為手機芯片的老大。而在日韓范圍內自主研發設計能力稍顯成熟的也僅有三星。
白電市場上,東芝、夏普、松下曾被稱作日本三大白電巨頭。而如今,東芝在早期進行自我重建后將業務中心轉移至核電以及半導體,夏普在巨額虧損后被鴻海收購,松下的白電生產線也在不斷收縮。反之在今年的三星中國論壇上,三星一反以往的漫不經心,力推自家白電產品。三星、LG等韓國白電巨頭進攻世界市場的大戲均已上演。
除傳統家電行業以外,高新技術市場同樣值得關注。在近兩年投資頻頻熱度不減的VR領域。根據IDC今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三星Gear VR以489,500 臺的出貨錄入占據榜首,而發行時間稍晚的索尼也以429,000臺的出貨量與其不相伯仲。雖VR產業仍不成熟,產品在實際使用中也面臨著完善度的問題,但新型技術領域的布局將很大程度決定企業在未來市場的話語權。
從上述各產業近況或許可片面地看出,在日韓兩國的對壘中韓國占據著一定的優勢。實際上自1991年以來,日本經濟出現倒退跡象,二十年間的衰落甚至被稱作“失去二十年”。
但見微知著,在日本所驕傲的日系車上就能感知到日本在“失去”中所作出的變化。在長期以來積累的資本以及技術的支持下,日系車在保有自身優點的同時也堅持著新能源以及混合動力的開發研發,并在各地銷量保持著穩定增長。汽車和能源或許是日企難以割舍的尊嚴。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韓國或許憑依著強勢的競爭力占據領先優勢,但在基礎深厚的日本、新興力量強悍的中國面前,三國之間的競爭不會就此輕易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