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噸電視機主機板,黃金含有量80—150克;一臺筆記本,除了黃金,還有25%左右的銅、50%左右的可再生塑料;一噸舊手機,可提取約250克黃金,每年數十億臺家的電器報廢量讓這座“城市礦產”看上去異常富足,但事實上已經獲得補貼資質的處理企業卻走得舉步維艱。
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基金制度實施五年以來,在規范行業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收不抵支、補貼不平衡、補貼撥付周期較長等。
據《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16》顯示,2016年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26.10億元,撥付47.14億元,處理基金征收使用之間的基金赤字超過了20億元,可見基金收支缺口之大。另外,煩瑣長期的處理基金發放過程顯著降低了補貼的使用效率,也導致企業稅負過重。根據調查,處理企業常常12~18個月后才能領到電子廢物處理的補貼。
在這樣的情況下,處理企業正在發生分化,規模較大的企業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而同時也有近三成處理企業出現停產等現象。華新環保負責人曾向媒體分析,國家基金補貼沒有到位,需要占用企業資金,企業拆解家電就意味著虧損。時間一長,就會對企業現金流造成影響,最終導致企業無法持續經營。
環保部固管中心李淑媛也證實,基金的發放滯緩和資金量的不足,導致了很多企業不得不縮減生產,同時有些企業還出現了貸款問題。
家電連鎖企業國美方面相關負責人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有109個家電拆解企業,普遍反映家電拆解并不好做。做了會賠錢,拆解家電的成本很高,政府補貼不到位,有的時候拆解一臺冰箱企業還要自己往里面倒貼二三十元;不做的話,生產線擺在那里,人工成本也很高,也會賠錢。
其二,以個體回收為主的格局仍未打破。數據顯示, 2016年處理企業回收渠道仍是以第三方回收商為主,占全部回收量的90%以上。
在暴利的驅使下,電子垃圾加工小作坊遍地開花。備受媒體關注的廣東貴嶼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從事廢舊電器電子收購,至今已發展成回收、拆解、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據估算,貴嶼每年拆解處理廢舊電子電器超過百萬噸。
這邊小作坊內廢舊家電堆積如山,那邊正規企業卻“無米下鍋”。據悉,2016年,獲得補貼資質的109家處理企業年處理能力超過1.5億臺,實際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僅有7500萬臺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6年處理行業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分化繼續擴大,處理行業的金融活動和重組并購頻繁,其中國有和大資產的兼并重組行為相對活躍,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單純靠政府補貼、政策調控為企業保駕護航,顯然已不現實。那么,回收處理企業的出路何在?李淑媛建議企業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即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
比如應用創新型的回收模式,如EPR回收、綠色消費+綠色回收、互聯網+眾包回收、兩網融合等等。
再如,進行拆解產物的深加工處理。從2016年的數據來看,總體資源化利用水平并不高,只有87%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開展了拆解產物的深加工處理,較去年同比下降9%。
世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我們期待正規拆解企業早些納入正軌,走上一條良性循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