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終端反促面板業出現調整,而面板廠商也有這種意識,可謂水到渠成的拐點。但立馬由升勢掉頭向下的可能性很低,正如奧維云網說的,面板價格已在高點,變動幅度不大,高位震蕩一段時間有可能。但
就說家電 Popo||撰稿
同在一條產業鏈上,那么某環節的單邊上漲行為就持續不了多久,一旦失衡市場會啟動自我糾偏的模式。
兩個月前,當海信創維等一線電視大廠開始吃緊,利潤下滑的時候,《就說家電》就做出過預測,電視大廠的下滑將終結面板廠的好日子。如今這種判斷應驗了:奧維云網數據顯示,幾乎所有尺寸段的液晶面板停止了上漲態勢,40-43英寸還出現了小幅回調。

緊繃的弦適當可以松松了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了。這一年,彩電整機廠商的日子很不好過。從2016年的7月-11月,當時面板雖然一路上揚,但是是前期低迷很久后的反彈,客觀說是液晶面板廠商找補損失的時期。當時對海信創維,哪怕是樂視小米等互聯網品牌來說,上游的面板漲價也并未造成多大的影響。
時間到了11月,面板漲價的態勢并沒有得到緩解。此時漲價已經對出貨量相對較小的互聯網品牌造成了困擾,比如以前一直用低價甚至免費送硬件模式吸引人的樂視,以前消停了,并在雙11結束后公告漲價。而跟隨樂視策略的PPTV,也沒有先前的起勢。唯獨小米想劍走偏鋒,王川想通過自己成本的控制稀釋上游漲價的壓力。
而此時的一線終端品牌廠商如海信、創維等尚未感受到明顯壓力,因為它們憑借提前戰略性存貨,不僅沒感受到來自上游的壓力,反而成為企業貢獻利潤并壓制互聯網品牌的手段。創維總裁劉棠枝對創維財報的解讀就有這樣的闡述。

然而,令所有廠商意外的是,時間跨越到2017年,面板漲勢依舊不停歇。這既有面板廠商沉浸在賺錢的日子里無法自拔有關,也與代工廠迅速崛起有關,對面板資源的爭奪確實火爆。這帶來的結果是,海信、創維等廠商也開始感受到成本壓力,再加上傳統元春市場旺季不旺,消費需求的低迷,讓終端企業遭受兩重擠壓,承受的壓力可謂空前。連小米也不顧自己打臉,開始實施漲價策略。
在3月初,各企業開始發布新品,通過新品提高售價緩解一下壓力,但好景不長,面板持續漲價讓這種短暫的調整毫無意義。當時,《就說家電》就預言,彩電大廠的利潤走低,將是終結面板單邊上漲的催化劑。
果不其然,5月、6月,液晶面板的價格出現了滯漲的情況。權威第三方大數據公司奧維云網最新快報顯示,面板供需由偏緊進入調整期。調整中首當其沖的是性價比最低的40-43英寸,需求下降后價格亦向下小幅調整。32英寸和49-50英寸段受到40-43英寸需求轉移影響,基本保持穩定。第一季度漲價迅猛的65英寸在面板廠增加供給之后停止了上漲勢頭。

短暫回調重拾升勢還是拐點?
高位出現橫盤,如果放在股市真不好預測下一步走勢,因為莊的實力決定了一切。這個點位沒有套牢盤的壓力,有些時候拉的越高越容易吸引眼球,才更好出貨。
但在液晶面板市場,恐怕重拾升勢的可能性并不大。
支撐這個觀點的最大理由是終端消費低迷。由于電視已經經歷兩三次普及性推廣,缺乏政策支撐的當下,要想憑借產品和技術實現換機潮的可能性極低。這就注定了只是在存量市場反復折騰,規模有限。消費需求低迷,可謂是終極殺手,這種殺傷力不僅針對整機廠商,對整條產業鏈也有巨大的殺傷力。
就拿今年年初至今的數據看,彩電大廠的出貨持續走低。無論是元春市場,還是3月的新品促銷,還是五一黃金周,都以量額雙降收尾,2017年半年過去了,只有京東6月初開搞的618給企業出貨帶來了一些增長,其他時間都是不振。
奧維云網研究認為,5000萬內銷+9000萬出口,占全球67%份額的彩電市場雙雙不振,4月大陸終端零售量同比下滑10.5%,出口同比下滑17.1%。
這樣的終端形勢用極不樂觀形容也不為過。而且還有用品牌+面板+代工優勢來攪局彩電市場的夏普和飛利浦,既讓海信、創維、長虹、康佳等彩電制造品牌感受到“新樂視們”的壓力,也讓樂視小米等感受到了壓力,同樣讓三星索尼等外資品牌感受到壓力。

彩電業并不平靜,特別是終端。奧維研究顯示,五月各大促銷偃旗息鼓,價格與四月相比有所回升。六月618京東促銷節,本月京東將進行三波促銷,同時,天貓在今年6月同樣開啟市場促銷,整體來看,兩家渠道商的促銷將貫穿整個六月,預計整機均價與5月相比將有所下降。
整機不賺錢,時間久了,會傳導給上游面板廠商,所謂是拴在一根繩上的螞蚱。其實面板廠商對接整機廠商采購的人員已經意識到這種問題,早在第二季度之始就在琢磨如何緩解這種矛盾。
現在看,終端反促面板業出現調整,而面板廠商也有這種意識,可謂水到渠成的拐點。但立馬由升勢掉頭向下的可能性很低,正如奧維云網說的,面板價格已在高點,變動幅度不大,高位震蕩一段時間有可能。但震蕩完就會向下走,時間節點估計在一個季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