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作紅木家具品牌高端訪談3
敢稱世家,必有大才。不只是企業家,也是家具設計師、建筑設計師、室內設計師、畫家和陶藝家。將不同美感的藝術形式融會貫通、對紅木家具演變熟稔于心的木匠世家董事長強光浩,在接受信息時報記者采訪時犀利地拋出三大顛覆性觀點,他認為,繁復的紅木家具概念和名稱只是商家獲取暴利的手段;把古典的東西變得不倫不類的就是新中式家具;紅木家具不是“三分材質、七分工藝”,而是“九分材質、一分工藝”,工藝是用來提升審美而不是濫用所謂的工藝來遮丑。
以色識紅木,以味辨酸枝
信息時報:交趾黃檀、微凹黃檀、巴厘黃檀、大紅酸枝、紅酸枝……一直以來,紅木家具樹種學名和俗稱及企業命名共存的現象讓消費者十分茫然。2013年實施的“紅木家具新國標”規定必須明示用材、產地,使這種情形有所好轉,但近幾年原材料價格幾度大漲,市場上木種標識又現混亂。您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消費者如何簡單而有效地辨別紅木木種?
強光浩:消費者甄別和購買紅木家具,一直以2000年《紅木國家標準》規定的五屬八類33種木材為準。這么多木種,又是學名又是俗稱,五花八門讓消費者覺得紅木家具的水很深,為什么不讓老百姓搞得清楚一點?其實紅木的水很淺,是部分不良商家為了賺錢才把水攪混,渾水才好摸魚。
什么是酸枝?什么是交趾黃檀?紅木有怎樣的顏色?酸枝是什么味道?其實從古至今,紅木因色彩而得名,紅木就是紅色的木頭,就是大紅酸枝;酸枝之所以稱為酸枝,是因為聞起來有明顯的酸香味;老撾大紅酸枝為什么叫交趾黃檀?是因為這種料產自古交趾郡,即現在的越南,明清所用紅木都來自交趾,雖然近代所用酸枝料已經大都來自老撾,但學名依舊為交趾黃檀,俗稱老撾大紅酸枝。以色識紅木,以味辨酸枝,以油脂判斷優劣,其實就這么簡單。而且大紅酸枝木是地球上木紋最美的木頭!我是畫油畫出身,我用大紅酸枝板料制作了超過2000幅的酸枝畫,美輪美奐、各不相同!凡是見過它的人都嘆為觀止、被酸枝的美折服!
為什么說紅木的炒作是商業行為?那些把紅木的學名和俗稱故意搞復雜搞混淆的都是不良商家為賺取更高利潤的手法而已。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市場上拿非洲盧氏黑黃檀冒充大葉紫檀,后來消費者慢慢知道它不是紫檀屬,而是黃檀屬,不能叫紫檀了,于是就改口叫它非洲黑酸枝:“紫檀”搖身一變就成了“酸枝”。而古代真正的黑酸枝,黑里透紅、有酸香味、油脂特別好,跟盧氏黑黃檀沒有半毛錢關系!再比如,贊比亞血檀,多少商家用它冒充印度小葉紫檀;把非洲花梨叫非洲黃花梨;把緬甸花梨叫做緬甸黃花梨;把緬甸黃檀叫白酸枝。真的好聽了不少!如果把所有黃檀屬的木種都叫酸枝,那海南黃花梨(降香黃檀)該改名叫海南酸枝了!而海南黃花梨沒這個需要!但很多廉價的木材,都爭相傍酸枝的“大腿”,因為不貼酸枝的標簽就很難賣出高價。
“紅木家具”是文化范疇,而“紅木”是材質范疇,兩個有關聯,但不是取代的關系,其實我認為,目前市面統稱為紅木家具的,是用相對硬的木材所做的古典款式和結構的家具,這樣理解才對,并非都是用紅木材料做的。
紅木家具須具備功能性和審美性
信息時報:為了提升紅木家具的舒適性和吸引更多年輕人購買紅木家具,近些年新中式的概念和產品充斥各大家具展和專賣店,您如何看待紅木家具的設計創新?
強光浩:紅木家具一直是抄襲的重災區。抄明式,抄清式,抄來抄去就是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賞》,因此紅木家具有段時間被稱為仿古家具。我們不能否認王世襄,我很尊重王世襄先生,但他收錄的款式不代表所有的古代家具,而且他整理的是過去,不代表現代及未來的審美標準。為什么紅木家具只有明式、清式,甚至民國短短幾十年,已經有了民國風格,卻沒有新中國式?這些年為了迎合現代人的審美和舒適性需求,各大廠家都在做新中式,我認為,新中式也不成熟甚至很土氣,很多所謂的新中式把古代的東西變得不倫不類。
創新是什么?是個性,個性里面保留共性。只要含有古典元素都叫新中式?這是不對的。我看過很多新中式的產品,比如官帽椅,切了一半,剩半個官帽椅靠背,這就叫新中式嗎?還有的把官帽椅拉高,人坐下感覺像在家里做判官,這就叫新中式嗎?這些怪異的設計沒有審美,只是生硬的搬弄。
真正的創新是審美和功能的升華。我的紅木家具設計作品,獲得幾十項國家外觀設計專利。我的設計理念是要提供給客人可以交流的工具:比如你坐在這張沙發上,第一個動作是把手放到扶手上,你會撫摸它,感受到它的溫度和光滑,你是在跟幾百年的生命在交流。同時我要提供具有中國寓意的東西,比如我有一套“羊角沙發”系列,用了綿羊的角作為主要設計元素,寓意吉祥、和睦、溫馨,而不是雕刻整只羊。此外,我設計的大部分沙發都是有弧度的,盡管弧形靠背很難做,但紅木家具必須具備功能性和審美性,這個功課不能少。
工藝是用來提升審美而不是遮丑
信息時報:很多紅木家具導購員告訴消費者,紅木家具購買的不只是材質,更是工藝,宣稱紅木家具是“三分材質、七分工藝”,您如何看待?
強光浩:紅木家具不是“三分材質、七分工藝”,而是“九分材質、一分工藝”,現在的原材料都價值不菲,兩千萬一噸的海南黃花梨,工如果能拿到一成,那工人個個富得流油了。九分材質,是家具的材料價值一定要占九成,否則材料很垃圾,有什么用呢?你用榆木做出來,工再好,能賣酸枝的價格嗎?
我認為,工藝是用來提升審美而不是用來遮丑的。古代說,“好料不雕花”。所以市場上,只標榜“工”,而不標榜“料”的家具,它的“料”就可能有問題。到處是雕花,花了很多工,其實是用工來遮掩料的丑,而不是用工來體現木的美。
雕刻、上色是紅木家具制作最重要的兩個“塑造”手法,雕刻是破壞木紋,一雕刻,拼補就不容易發現了,再一上色,色差看不到了。而古代的手工雕刻,是融入了匠人的審美和感情的,是有文化韻味的,現在的機器雕刻沒什么價值,成本只需大概200元每平方米。
所以現在很多消費者不敢買雕花的家具,要買素面的,因為木頭有問題能夠一眼看得到。顧客進來,我們會教他不要在微弱昏暗的燈光下看家具,而要用手電筒照,因為大紅酸枝油脂豐富具反射出琥珀一樣的光,白皮的部分不會反光,這樣可以看到它有沒有修補,有沒有上色,有沒有白皮,從而判定這套家具有沒有價值。信息時報記者 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