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家都在談論 家居 行業已逐漸從“暴利”走向了“薄利”,其實不盡然,家具廠商與經銷商之間仍存在著一種暴利——軟裝飾品的強買強賣。這種畸形的供需關系早已是業內心照不宣的事實。
工廠的霸道暴利 經銷商的痛
無論是 家居 賣場,還是 家居 展上,經銷商或企業都不惜投入重本進行布局裝飾,其用意即通過一系列軟裝元素的包裝讓 家居 本身更具吸引力。看似隨意的地毯鋪陳、飾品擺放、燈光明暗設置等,其實都經過精心搭配設計 ,飽含“心機”,是賣場里引導消費的隱形因素。但其中的一大包裝元素——擺件飾品背后卻是工廠的霸道與經銷商的無奈。
據業內人士透露,經銷商在向工廠拿貨新產品時,會被強制要求消費一批配套飾品,且飾品價格會遠高于一般市場價格。當 家居 產品本身的高利潤不再時,這也不失為工廠謀取暴利的另一手段。工廠從中獲取的高額利潤不言而喻,但卻苦了經銷商。
經銷商高額購回的一批又一批飾品,其使用價值均有期限,隨著產品的不斷更新,飾品也需不斷更換。這樣一來,原先的配套飾品幾乎就成了廢棄物,一來消費者購買大件家具不愿在這些小擺件上花錢,更希望賣家贈送,二來由于飾品數量有限、成本高且屬配套,經銷商也不舍贈送給消費者。所以,這些飾品最終就只能落得積壓在倉庫的命運。對經銷商而言,這些飾品本身并無任何利潤可言,只買不賣,是一檔純虧本的買賣。
軟裝產品價值的第二次創造
工廠與經銷商的這種畸形供需關系也反映出了二者之間的不平等,進一步體現了經銷商在 家居 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業內一直在提工廠、經銷商、賣場三者應屬共生關系,但目前尚屬理想狀態,三者的實際關系是極不平等的,這也嚴重阻礙了 家居 行業的快速穩健發展。
此外,無論是經銷商對擺件飾品的處置,還是工廠利益驅動下的飾品強售都反映了商家重售前產品包裝,輕售后軟裝附加價值的創造。
當軟裝趨勢越來越顯著,不少 家裝 公司、品牌包裝公司都在努力把握這一發展趨勢以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時,家具工廠和經銷商更多還處于單純賣家具產品的階段,對軟裝價值的市場嗅覺不夠敏銳。二者若能在這些“廢棄”的飾品上下功夫,通過營銷手段為其創造更大的價值,如適當地將飾品成本計入 家居 產品中,將飾品作為贈送項目,并配以懂軟裝的導購員進行專業講解。由此帶來的相關增值服務不僅會受消費者歡迎,利于品牌傳播,還能帶來相應的利潤。
目前,單純地從技術層面已很難衡量產品的價值,畢竟 家居 產品本身所能帶給消費者的功能需求已基本成型,而由軟裝元素對 家居 產品價值的第二次創造則或將成為消費者選購的一個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