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些傳統產品還有一些看重,認為是大家電,就應該多花錢,其實早已不如一個手機值錢。
最近給在二線城市的家里裝修買家電,結果,突然發現了一個真相,那就是,二三四線城市的數碼家電有時候更貴。
比方說,岳父想買個熱水器,然后去到專賣店,銷售人員熱情的接待了他,推薦的產品要3000到4000元,他沒買回來問我們,我在電商平臺,1200元買了一個快遞過去,第二天收到了。
同樣的還有抽油煙機,一套要5000多,我在電商平臺3000多搞定。而空調賣場也給他推薦的變頻空調,要3000元,而我想,老人其實不怎么用空調,也不會一開一天,所以買個定頻的2000元搞定就好。
同樣的,洗衣機1300元,冰箱1500元,電視2800元也紛紛搞定。更為震驚的,是包括開關、燈具,線下也要比線上貴很多,于是我一并購買。
家里的親戚聽說買了這個買了那個,問了價格后,都不敢相信,怎么會這么便宜,然后先是質疑其質量,而后有的自己也購買了。
我想,當地消費者之所以會遇到這種觀點上的偏差,主要的原因在于這些:
城市中年輕人都去了北上廣,留下的老人對數碼家電行情不懂;
依然還相信去商場看到實物,聽從講解建議之后再購買;
對于4K、變頻、除甲醛、0度冷藏等功能不了解,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對于這些傳統產品還有一些看重,認為是大家電,就應該多花錢,其實早已不如一個手機值錢。
實際上,不僅是家電,手機數碼產品上的消費也是如此。比如會在二三線城市看到有人拿著三星上萬的商務翻蓋機,又或者沒有工作在家啃老的少年,買了8000元的臺式機家里打游戲,又或者買了一套幾萬的號稱組合音響的設備,而其實現在是書架式音箱更為流行。
反觀收入更高的一線城市消費者,或者等618,或者等學生機,或者等海淘,或者搶購,基本上把電商平臺的各種玩法優惠都占個遍。與此同時,這些年輕消費者的父母們,很多二三線城市的老人,還在從銀行里取出很多錢,打算買一個家電大件。
中國市場的一大特點,就是人多,雖然這種銷售價格很不透明,但是面對的消費者依然是廣大的,所以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這也說明,電商和電商數碼,依然還有很大的空間,來獲得進一步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