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與世無爭”的燃熱行業正在大變臉,多品牌共存的格局出現松動,市場份額正加速向少數實力派廠商集中,強者恒強、弱者消亡的“馬太效應”逐漸浮出水面。

近日,奧維云網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國內線下燃氣熱水器在售品牌數量為110個,但在隨后的12個月內,共計有21個、占總數近20%的燃氣熱水器品牌退出市場。同期,替補新進入的品牌則僅有11個。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線下燃氣熱水器在售品牌數量為100個,與2016年上半年相比減少了10個。

與線下市場品牌數量減少的情況相反,線上市場卻呈現出品牌數量大幅增加的態勢。
奧維云網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國內線上燃氣熱水器在售品牌數量為84個。2017年上半年,線上燃氣熱水器在售品牌數量達到了121個,最終增加數量為37個。其中,新進入的品牌數量為56個,淘汰出局的掉隊者數量為19個。

奧維云網廚衛大數據事業部分析師朱金龍認為,隨著市場規模的持續擴張和產業走向成熟,燃氣熱水器正逐漸向彩電、白電等家電看齊,邁入到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叢林時代”,未來的燃氣熱水器市場將是市場份額高度集中、少數寡頭獨享紅利的全新格局。
中小企業和新進品牌“望梅止渴”
近年來,在城鎮化、煤改氣等因素的推動下,燃氣熱水器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奧維云網推總數據顯示,經過多年的積累,今年上半年燃氣熱水器在線下市場首次超過電熱水器,成為熱水器品類中的“帶頭大哥”,其線下銷售額達到133.6億元,同比增長11.1%。
“今年上半年,萬和燃氣熱水器全網銷售額實現了增長翻倍。”萬和電子商務銷售部部長胡文廣告訴中國家電網記者,燃氣熱水器行業、企業增長態勢良好,這也是中小企業和新晉品牌主動入局的因素之一。
朱金龍認為,由于線上市場準入門檻相對較低,消費者對價格相對敏感,更適合走低價路線、以價換量的中小品牌。另外,2017上半年燃熱規模增長迅猛,零售額同比增速達到72.1%,吸引得眾多企業涌入線上試圖分一杯羹。
愿望是美好的,可現實是殘酷的。雖然燃氣熱水器市場前景良好,但中小品牌及新進廠商很難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從奧維云網監測數據來看,身處領跑位置的TOP10品牌中,第一陣營的TOP3品牌,在2017年上半年份額達到48.2%,且同比增長3.8%,上升勢頭迅猛;第二陣營,排名第4-5位的兩大品牌,盡管占據市場總量的四分之一,但增長勢頭遲緩,遠遜于第一陣營競爭對手;第三陣營,排名第6-10位的五大品牌并未能再進一步,反而在前兩大陣營的蠶食下陷入份額萎縮的局面。
胡文廣表示,熱水器線上市場存在著許多“淘品牌”,許多直接貼牌生產的產品在質量和服務上通常得不到保證,因此很難與專業熱水器企業和綜合性家電品牌競爭。
此外,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并未改善,房地產調控不斷加碼,原材料價格盡管出現回落,但仍然高于去年同期。而且,新版燃氣熱水器新能效國家標準實施后,市場準入門檻提高,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諸多挑戰。因此,中小企業和新進廠商分一杯羹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是望梅止渴。
突破機遇在于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
在今年4月份召開的2017中國健康熱水器行業高峰論壇上,國家信息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海爾、美的、A.O.史密斯、萬和、萬家樂五家品牌企業占據了電儲水熱水器85.30%的市場份額;萬和、萬家樂、美的、能率、林內占據了燃氣熱水器64.87%的市場份額;奧特朗、歐安妮、漢諾威、佳源、萬家樂占據了即熱式電熱水器70.36%的市場份額。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副主任蔡瑩表示,高品牌集中度將加大市場壓力,可能會造成熱水器整個行業品牌調整的加速。從2017年開始,全行業要開始進入市場壓力加大、競爭水平提升、產品結構調整加速、細分市場發力階段。
業內觀察人士認為,在產品日益同質化的市場背景下,中小品牌要與大品牌競爭,只能走產品差異化的路線,在功能賣點、外觀等方面做出自身特色。
胡文廣表示,除了技術實力和產品質量之外,作為安裝類的熱水器產品,安裝和售后服務的水平也至關重要,提供及時、安全、可靠的安裝和售后服務,是提升消費者體驗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電熱水器專委會2017年第一次會議上,許多熱水器企業代表認為,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洗浴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熱水器企業應該把新品研發落在真正解決用戶痛點上,通過自身品牌定位打造核心賣點,把提升消費體驗作為最終的落腳點。(薛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