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正在為中國實體經濟注入了全新活力。近日,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2300家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零售企業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增速同比分別提高7.8和14.3個百分點,回暖態勢凸顯。
2016年雙十一,當張勇首次系統闡述“新零售”的時候,這位阿里巴巴集團的CEO其實已經悄悄布局了快兩年。
2015年,上海人張勇遇到了同是上海人的侯毅,后者是一位資深吃貨、30年物流經驗的程序員。
張勇告訴侯毅,想探索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模式。
侯毅很快給了張勇想法:做生鮮品類,并且從線下開始做,然后通過數據把線上線下完全打通。聽了侯毅的想法五分鐘后,張勇選擇支持了他。
如果能把最難做的生鮮行業線上線下模式做通,就不愁為整個中國的商業變革找到未來。這是張勇支持侯毅想法的根本動因。
此后,侯毅帶領幾個人的團隊開始艱難地探索,期間僅頭半年就十多次和張勇深度探討商業細節,不斷調整策略。2016年1月,盒馬首店開業。2017年7月14日,盒馬鮮生整體品牌正式對外發布。
盒馬甫一推出,就引發了全社會關注。業內專家認為盒馬是中國新零售“第一樣本”。
在被高溫炙烤的7月,盒馬這只新零售的“餅”率先被烤香了。
“中國有望成為商業變革的最大試驗場”,人民日報近期的一篇評論文章,也如此看待“新零售”的山雨欲來。
“用好數據洞察能力和科技能力,幫助我國零售業完成人、貨、場的重構,這就是互聯網助力供給側改革,一定也會助力消費升級。”針對上半年零售行業回暖態勢,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分析道。
7月18日,西安市委領導公開表示期待把盒馬引進西安,“帶動就業,促進發展”。
新零售的“餅”烤香了
2014年,馬云說:“未來10年是商業真正變革的時代,如果你是抵擋將可能被沖擊,但如果你懂得把握,互聯網帶來的是機會。”
在很多人還在尋找電商帶來的商業機會時,不久馬云又語出驚人,“電商這個詞將很快被淘汰”。馬云說,未來商業線上線下將會發生大融合,大家都好。
許多人不相信,一些人開始抱怨“實體凋零,電商難脫干系”。盡管,那時整個中國電商的社會滲透率不到13%。但“線下實體凋零是電商造成的”論調屢屢被人提起。
作為中國電商開創者的阿里巴巴上下都在思索:創造未來理想的生活方式,僅僅發展電商是不夠的,怎么讓這87%的線下商業全面擁抱互聯網,一起發展好。
馬云想到一個詞——“新零售”:探索未來商業線上線下一體化發展模式。
“我相信新零售的未來將是線上線下的和諧融合,我們希望盒馬就是零售行業進化中的一個最好案例。”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張勇說。
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正在為中國實體經濟注入了全新活力。近日,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2300家典型零售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4.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3.3個百分點,零售企業營業利潤和利潤總額增速同比分別提高7.8和14.3個百分點,回暖態勢凸顯。
從廟堂到江湖
去年11月權威部門發布《關于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的意見》文件。有人評價,一個國家如此細致而專業的部署一個看起來無關“國家經濟命脈”的產業領域,很少見。
這份文件要求,實體零售業要加強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推動實體零售由銷售商品向引導生產和創新生活方式轉變。
文件還表示,要“鼓勵線上線下優勢企業通過戰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購重組等多種形式整合市場資源,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型市場主體。”
這份文件在11月11日發布,其對線下實體零售業態的拳拳關切和敦促創新之意躍然紙上。巧合的是,“雙十一”正值阿里巴巴發起的一年一度中國盛大的全民電商消費狂歡節。
正是在去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正式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從江湖到廟堂,異曲同工。
上述國辦文件指出零售業態要“逐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科學選址、智能選品、精準營銷;支持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顧客消費行為,開展精準服務和定制服務,靈活運用網絡平臺與顧客互動,做精做深體驗消費”。
“我們就是這么做的,目前很有成效”,7月24日,銀泰商業CEO陳曉東表示。
陳曉東介紹,銀泰百貨這兩年利用阿里巴巴的平臺和數據能力,開展“三通”:會員通,商品通,服務通。通過“三通”,完成人、貨、場的數字化重構。
“我們有3000多萬個SKU,做起來很難。但當你把線下零售業數字化后,完全改變了我們與顧客互動的方式,也完全改變了我們運營‘場’的能力,人(顧客)還是那些人,但你突然發現,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個很巨大的空間,一個廣闊的市場”,陳曉東說起正在進行中的銀泰百貨“新零售”改造,不由感嘆。
“10年來,我見證了零售業巨大變化,最大觸動是:敢于擁抱變化。”作為一位資深的“線下實體”零售業高管,銀泰商業CEO陳曉東正在從“線下”走向“融合”。
他說,互聯網洶涌來臨時,能感受到很多同行,有一些或多或少的抗拒或者疑惑,有些是盲目樂觀。許多人把互聯網電商當作洪水猛獸,怪電商沖擊,但其實電商只有13%多一點,份額沒那么大。
當電商還只有十分之一的市場時,電商開始了自我革命。主動去和線下融合。在陳曉東看來,零售業低效才是問題所在,而未來的新零售融合,是解決低效的契機。
商業變革的試驗場
當馬云3年前提出“電商這個名詞可能在中國消失”時,作為阿里巴巴集團CEO的張勇就開始一直在思考:電商之后,中國的商業變革路在何方?
“互聯網將走入線下,完成人、貨、場的重構,將是走向新零售的標志”,2016年雙十一,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把自己思索兩年的“新零售”理論體系首次對外和盤托出。
人、貨、場的重構,知易行難。張勇決定,阿里巴巴得率先去探索。
在盒馬之外,阿里巴巴這兩年還布局了銀泰百貨,戰略投資了蘇寧,百聯,三江購物等線下實體業態。
當很多人看不懂,甚至質疑阿里巴巴的時候。前不久,巨頭亞馬遜動用了史上最大一筆資金,137億美元收購了全食超市。張勇很自豪阿里巴巴遠遠走在了亞馬遜前面。
在阿里巴巴的目標里,正在進化的新零售就是從以“貨”和“場”為中心的時代,真正回到以“人”為中心的時代。
未來的電商企業和線下商業機構將會緊密合作,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為核心,通過融合線上線下,實現商品、會員、交易、營銷等數據的共融互通,將向顧客提供跨渠道、無縫化的購物體驗。
有人評價,2017年是中國新零售元年。
7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新的消費需求與新的商業模式,正在產生混響。一系列科技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正在加速。越來越具備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到來。一場商業變革的最大試驗場在中國發生。
正如盒馬正在持續推進的零售裂變帶動了整個中國新零售的商業創新熱潮:百聯推出RISO系食,永輝大力布局“超級物種”,美團跟進掌魚生鮮,蘇寧推出“蘇鮮生”,大潤發在發展“飛牛優鮮”,連步步高也在發展其新零售業態“鮮食演義計劃”,而中國較早的B2C生鮮電商“本來生活網”也在艱苦發展4年后,開始探索線下線上一體化發展。
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在調研盒馬和百聯RISO后認為,數據顯示,國內消費者到實體店購物的意愿從2013年到2017年走出了一個U型曲線,這是消費升級與盒馬等企業創新的結果,“沒有這些變革與創新,消費者的信心不可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