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空調市場,格力與美的雙峰對峙,占據半壁江山,在家電江湖平行稱雄近20年。雙雄競爭的故事精彩紛呈,明爭暗斗,一環扣一環,近年來更趨白熱化,表現為市場營銷上的價格戰,法律維權上的專利戰。雖說這兩家掌門人從未在公開場合直接面對面交過火,但兩家相互之間的專利訴訟從未停息過,光是6月下旬,兩家相互提起的四起空調專利侵權訴訟,索賠總額近億。
格力和美的體制不同:一為國企,小股東以小博大,從國資大股東的窠臼中跳出來,開辟一方新天地;一為民企,掌柜與東家始終和諧相處,規避家族企業的軟肋。如果說10年前,兩者之間沒有什么可比性,如今美的緊追慢趕,已與格力比肩而立。2015年的業績顯示,格力營收總額和凈利潤均在美的之下,格力營收977.45億元,凈利潤125.32億元;美的營收1384.4億元,凈利潤127億元。2016年美的營收風頭繼續蓋過格力,實現營業總收入1598億元,同比增長15%;格力2016年營業總收入為1101.13億元,同比增長9.50%。但在利潤上,格力占據優勢。
平心而論,格力和美的在技術創新上,走的是兩種不同模式,集中表現在機器人業務上,格力走的是自主研發的路子,希望掌握核心科技,不把飯碗放在別人的鍋臺上。這種路子,精神可嘉,但在追趕速度、在技術成熟度、質量穩定性上,還處于摸索階段,有待實踐檢驗。而美的走的是并購成熟企業的又好又快之路,實行“拿來主義”,其技術和產品已被市場檢驗過,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有利于發揮后發優勢,搶占制高點,并形成規模化銷售。2016年,美的花了292億收購全球著名的機器人公司——德國的庫卡,就是一個并購大手筆。如果沒有意外,在機器人發展上,以并購方式實現彎道超車,美的在技術市場上已然搶在了格力前面。
格力與美的的競爭,還表現在其掌門人對自家公司股權的增減上。前不久格力電器接連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不斷增持格力股票。而5月16日,美的集團發布公告顯示,美的實際控制人何享健家族在悄悄減持美的集團股票。這股票一增一減之間,顯示出董明珠和何享健同樣的利益訴求和不同的市場信心。兩人都有同樣的利益訴求,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都是為了加大對公司的控制權。但是,從董明珠、何享健在股票一增一減的對比中,也能隱約看出兩人對本行業市場信心的差異。
董明珠這幾年一路高歌,無論是與小米董事長雷軍對賭,還是為員工增加工資,抑或狂砸10億造新能源車的執著,甚至對股東高額分紅,證明了她對格力的市場信心。她不斷增持格力電器股票,意在對外傳遞一個信號:無論宏觀經濟多么撲朔迷離,格力一往無前,義無反顧,格力要做互聯網+家電的領頭羊,要當中國家電行業的老大。
相比董明珠增持格力,何享健減持美的,可能是對下半年家電行業很可能迎來拐點的擔憂。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企業在產能過剩后,經過供給側改革,現在供應沒明顯增加,所以相關原材料已明顯漲價,這對家電行業成本形成了較大壓力。另一方面房地產調控措施愈發嚴格,家電行業又是屬于滯后于房地產周期的行業,當前房地產成交已逐步陷入低迷,“一家新房配幾臺空調”的紅火氣勢不再,未來對家電行業的需求必會有所放緩。正是出于這種擔憂,何享健悄悄減持0.5%的股權,也算是投石問路吧。
原本就是對手的格力和美的,此次掌門人對自家公司股票一增一減,其中暗斗的潛流更令人玩味。董明珠增持在前,何享健減持在后,時間的一前一后,傳遞的信號十分微妙,這也許又是一次市場心理博弈。
有道是“同行是冤家”,“一山容不得二虎”。眼下,白電行業已觸及天花板,市場趨于飽和。2014年我國空調市場零售規模為1575億元,僅比2013年增長0.6%。2015年空調市場零售規模不僅未上升,反而下降了4.8%,為1374億元。盡管2016年夏季熱浪滾滾,空調零售額上升到了1606億元,但基于總體市場格局,這樣的市場活躍度難以持久。
很顯然,兩家的競爭如仍停留在傳統空調產業上,除了驚天動地的價格戰和互毆的專利官司,別無戰勝對手的良策,只會兩敗俱傷。也正是基于這樣的反思,兩巨頭都在向以移動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產業拓展。相比而言,目前美的的冰洗小家電風生水起,機器人業務做的也是有模有樣。而格力手機尚未形成競爭優勢,新能源汽車消耗巨額資金,多元化擴張進展尚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