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困境與出路:國內智能音箱廠家不應急于逐利
前幾日,Facebook研發智能音箱的消息蔓延開來,引起了業界諸多關注。雖然沒有過多的功能介紹,但與其他強調語音的智能音箱有所不同的是,Facebook該款產品更注重圖像展示以及視覺交互。相較于亞馬遜Echo Show把支持視頻對話作為最大賣點,業內猜測,Facebook應該會更強調其智能音箱的社交屬性。
隨著近幾年市場的發酵,智能音箱儼然已成一塊引各方垂涎的香餑餑。據了解,自2014年11月亞馬遜正式發布Echo,拉開智能音箱市場大幕之后,科技巨頭、互聯網巨頭、技術廠商、內容廠商、傳統音箱廠商相繼進入智能音箱市場,搶占市場紅利,把智能音箱作為 家居 終端的必爭之地。
探索期內的我國智能音箱產業
記者了解得知,目前市面上的智能音箱主要分兩種:一種是以亞馬遜Echo為代表的智能助手類音箱,以語音交互技術為重點,成為智能 家居 的控制中心,國內廠商中京東的叮咚音箱,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同屬這種類型;另一種是以內容分享為主的內容智能音箱,將音箱作為音樂、有聲讀物等流媒體內容的載體,國內廠商以喜馬拉雅的小雅為代表。
智能音箱的風雖最先在國外市場刮起,但在國外科技巨頭如亞馬遜Echo智能音箱近千萬出貨量的刺激帶動之下,我國企業也紛紛逐浪智能音箱風口,只不過我國智能音箱產業還猶如一株初出探頭的嫩芽。易觀智庫近日發布的《2017中國智能音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指出,就發展階段而言,當前我國智能音箱市場處于探索期。
如其他產業一樣,《分析》認為,智能音箱也將經歷四個發展周期:一,探索期。該階段,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發展為其爆發奠定了基礎;二,啟動期。經過探索期對消費者的普及,消費者認知提升,廠商開始探索較為清晰的盈利模式;三,高速發展期。待智能音箱產業引得大量資本涌入,入局玩家大幅提升,產品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智能音箱過渡到高速發展期;四,成熟期。此階段內,智能音箱業務模式成熟,市場格局穩定,智能音箱進入千家萬戶。
國內廠商具本土作戰優勢 國外巨頭難進入
眾所周知,具備語音交互,可提供內容服務、互聯網服務,以及場景化智能 家居 的控制能力,是人們賦予智能音箱的定義。業內人士認為,與傳統音箱相比,智能音箱是一種軟硬件結合的產品,其核心功能已不再局限于音樂播放,內容服務及O2O服務,以及對智能 家居 的控制成為衡量產品價值的重要指標。
雖然智能音箱市場的“大哥”是國外科技巨頭,并且其已在國外市場戰績頗豐,但易觀智庫認為,在中國市場上,國內智能音箱參與者更懂“中國話”,中國互聯網本土化服務深入,國外巨頭難進入。
具體來看,原因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在內容方面,國內音樂內容、有聲讀物等資源豐富,可滿足絕大所數人的內容需求;在中文語音識別方面,國內的技術公司更有本土優勢,用戶體驗更好;在服務層面,電商、快遞、各大品牌家用電器的智能控制系統、地圖信息、天氣預報、百科知識等各種產業資源掌握在國內互聯網服務商和信息運營商手中,國外品牌較難快速整合這些資源;在使用場景上,國內廠商更了解本土用戶使用智能音箱的場景、交互習慣,國內基礎設施(帶寬)等也和國外有很大不同,國外品牌要進入中國,需要進行本土化改造。
一體兩面短板難掩 智能 家居 入口之說存疑
國內智能音箱廠商擁有本土作戰優勢,但并非表明其可以高枕無憂,事實上,國內智能音箱產業也存有難以掩蓋的發展短板。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當前我國智能音箱市場面臨消費意識薄弱、語音交互技術仍需完善、產業資源缺乏有效整合、智能 家居 鏈接標準未統一、生產制造環節基礎薄弱、商品同質化嚴重同時遇服務機器人、智能電視產品沖擊等困境。
對此,有專家指出,由于與國外廠家企業規模、產業覆蓋程度等的差異,國內廠家不應急于做利益劃分,而應走聯合的道路。
家電產業分析人士洪仕斌稱,智能音響不僅要實現“聽得到”,還要能“聽得好”,而目前我國的智能音箱只做到了“聽得到”,而要實現“聽得好”,需要核心技術作支撐。“就全球而言,智能音箱做得好的是國外企業。從產品的根本來看,中國沒有從科技上去突破,而是在應用口子下功夫,但是(在)應用口子(上下功夫)不能學互聯網,不能讓之虛火盛行。”
事實表明,我國智能音箱產品要實現真正市場化,還有許多路要走,整個行業還需“摸著石頭過河”。
易觀智庫分析認為,未來我國智能音箱產業的出路在于:音質與優質內容的結合;進一步優化語音技術;擴張產業鏈與強強結合(市場從業者通過擴張產業鏈或合作的形式,實現硬件+技術+內容+服務的資源整合,實現生態閉環);完善平臺布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針對當前智能音箱的語音交互功能是連接智能 家居 的入口,“智能音箱搶了電視風頭”的熱議,洪仕斌表示,相較于電視,智能音箱(功能)太單一,它沒有辦法充當智能 家居 的端口,“能充當其入口的是電視以及手機,因為它們有屏,具備交互功能,也具備音響的價值及功能屬性”。(尹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