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電業在1997-2017的20年間可謂經歷了一場充分的洗禮,回首這20年,家電產業稱得上在不見硝煙的戰場中進行一場搏殺變革。有關業內人士預言未來中國家電業將迎來一場華麗轉身,實現螺旋式的上升。
行業集中、龍頭崛起、外資衰敗、品牌進退、格局初定、渠道變革、電商崛起、移動支付,以及全球危機、政策扶持、一帶一路等20年的大起大落背后潛藏的是平穩中的螺旋絲上升。但不得不提的是,中國家電業令人炫富的神話將一去不復返。
80年代初,中國家電業蹣跚起步,持續至今并成為業內前三位的家電企業無一不是從引進國外生產線或通過與外資合并發展起來的。這在當時沒有市場化渠道、沒有原創能力,沒有可靠國產的國產零件配件商等條件下,中國家電業主要靠輸入性模仿滿足城市市場的最基本需求。而真正屬于中國家電業的原創電器則寥寥無幾。

回顧中國家電產業的黃金20年,1997年爆發的東亞金融危機使得亞洲大部分國家股票市場暴跌,從而引發經濟衰退、企業破產、銀行倒閉、房地產貶值、失業率上升、社會動蕩和政局不穩等現象。但此次東亞危機卻給予了中國家電產業經濟體量增長的機會,中國經濟的增長開始轉向個人財富的累積。而此時由國有資產向社會化資產混合經營的模式逐漸成為改革樣板,市場上涌現了諸如海爾、長虹等家電模仿,贏得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而TCL和創維也伴隨著寬松的條件下萌發。自此,中國家電業20年的黃金時代便開始了。
中國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域內國家應對外部沖擊的穩定錨,這有助于提升這些國家的經濟韌性。據數據顯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東盟10國對中國貨物出口占比僅為2.53%,而到2015年東盟10國對中國出口比重已提升至12.2%,并連續七年中國成為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國。
但在這黃金20年初期,全國家電整體實力甚至不如日本和韓國單一的一家企業強大,東亞危機之時雖然日本整體市場也呈現萎縮狀態,但其電器產業仍存在兩類結構性機會,普及率較低的產品仍然快速上升,經濟危機后空調以及微波爐的普及率穩步上升。
而與此同時,韓國家電部門的增速雖不如半導體、通訊以及計算機行業,但也處于中等發展水平。但對于中國家電產業而言,在解決上游供應、知識產權、渠道建設等方面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此后,對外貿易和城市化同時成為爆發式增長的內外需求動力。中國家電業是民用業最先匹配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產業。
我國雖然是家電出口大國,但自主品牌國際影響力較弱,家電出門主要靠貼牌。據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電視機出口平均單價約為1003元,冰箱產品平均單價為838元,空調產品平均單價為1232元,洗衣機產品平均單價為962元。我國家電產品出口單價偏低與出口以代工為主、議價能力有限等相關。正如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所言:“代工是用價格去競爭,沒有持續性”
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需求也拉動了家電產品精致化的創造力,《關于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也將加強包括家電在內的消費品質量作為工作重點,倡導以產品品質促發展,加快消費升級。同樣,在黃金20年階段,中國家電企業常常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與國際同步發行”掛在嘴邊。
家電產業根據不同的消費群體衍生出低端制造以及高級消費兩大趨勢,低端制造滿足基本需求,高端消費解決的是富裕群體的需求。而在中國的家電史上,中國家電企業仍然處于“低端制造”的階段,奢侈消費部分依舊還是國際品牌的天地。
黃金期間可劃分為前后十年,前十年以人脈、資金、人力的密集為特征,而后十年則隨著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發酵,產業開始朝著IT、金融和房地產的轉型。與豐富的高品質產品充斥市場相悖的是,制造業回報率迅速降低,如若不是家電下鄉、能源補貼等紅利政策的驅動。中國家電業的繁華時代或許早在黃金第15年前畫上句號。
這二十年間,勞動工人的收入顯著增加、老百姓擺脫糊口等現狀的改變也使得公眾對時代的理解發生了改變,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有了更大的匹配自由。盡管公眾不認為現在是“唱衰”行業的時候,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家電業已經從巔峰開始了另一個方向的選擇。
中國家電業過去20年應該是幸運且足夠偉大的,但這種波瀾壯闊的速度也將遇上“再崛起”的門檻。在下一個時代到來之際,暫時的做夢與停歇是為了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生息,但總有一天要醒過來。經過20年的市場淘汰賽,今天的中國家電產業格局已具雛形。中國家電產業未來的20年如果不去面對智能化制造、不去進行新原創,亦很難再有暴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