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一區4號樓4單元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近日投入使用,成為首都納入財政補貼的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點項目中首臺投用的電梯,目前北京市既有住宅已增設了123臺電梯并投入使用,另有42臺正在施工中,首都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數量呈較快增長的態勢。這是中國質量報記者從北京市質監局獲悉的。
“隨著我市老齡人口增多,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需求越來越大,群眾呼聲越來越強烈。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市委書記蔡奇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并親自到增設電梯項目現場調研。市政府將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列入市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北京市質監局特設處負責人透露,北京市住建委、質監局等部門聯合印發了《北京市2016年既有多層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采取政府補貼的方式(每臺電梯按照工程造價額的40%補貼,最高不超過24萬),在北京市城六區率先開展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點工作,受到群眾歡迎。
據介紹,為落實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推進首都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工作,北京市質監局發揮技術優勢,針對海淀區大柳樹5號院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試點項目中,電梯底坑深度無法滿足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問題,在質檢總局大力支持下,在國家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技術委員會電梯分委會專家的指導下組織制定了“淺底坑”技術方案。“淺底坑”方案通過設置可移動止停裝置、可伸展的轎廂護腳板以及相應的安全聯鎖保護系統等措施,來降低因底坑空間不足而產生的風險。
目前,“淺底坑”技術方案已經按照《特種設備安全法》要求,報請質檢總局進行技術評審,并于近日經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技術委員會電梯分委會評審通過。7月26日,北京市質監局已按照質檢總局要求,對大柳樹5號院增設電梯進行了監督檢驗,并頒發了使用登記證書,電梯正式投入運行。
同時,質檢總局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技術委員會電梯分委會專家對“淺底坑”技術應用的風險也進行了相應的提示。專家認為:“淺底坑”技術方案,通過等效采用多項安全措施,來降低因底坑空間不足而產生的風險,該方案雖然可以降低施工成本、縮短施工工期,解決電梯自身的一些安全問題,但專家同時提醒,建筑物及占壓地下管線等可能出現潛在風險,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改移管線的方式,避免造成新的安全隱患。
下一步,北京市質監局將采取“三通一免”的舉措,全力推進既有住宅增設電梯相關工作開展,即加強服務,開通“綠色通道”。簡化既有住宅增設電梯開工告知、檢驗檢測、使用登記等相關手續,縮短辦理時間;發揮質監部門技術優勢,打通“技術通道”。組織電梯行業專家,研究提出適用于不同建筑類型和小區環境的既有住宅增設電梯解決方案,為居民選擇提供參考;確保安全,暢通“生命通道”。要求電梯制造及運營管理單位,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建立電梯監測和救援平臺,加強電梯運行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讓利于民,免收監檢費用。質監部門將報請有關部門,對既有住宅增設電梯,免予收取監督檢驗費用,減輕居民增設電梯負擔。 (記者徐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