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州網訊 回家之前空調已開,飯已煮熟,掃地機器人在賣力地打掃衛生……隨著智能 家居 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智能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喜中也有憂。
前不久,市民陳先生家的智能馬桶出現故障,問了好幾個地方,都表示沒辦法修。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很多家庭都遭遇了這樣的煩惱。智能產品的普及與維修服務脫節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凸顯。
智能 家居 走進千家萬戶
市民鄭先生是上班族,這幾年他對電子產品非常癡迷。家里除了智能馬桶、掃地機等“常規”配備,就連門鎖也換成了智能鎖,無需鑰匙,直接用指紋或人臉識別就能開門。
“我是個粗心的人,以前老忘記鑰匙在哪,如今再也不愁了。”鄭先生說。
同樣,市民李先生家近幾年也添置了不少智能產品,如智能擦玻璃機,智能煮菜機等。由于之前一家人都不會燒菜,現在只需交給智能機器就可解決。
如今,線上線下的商城隨處可見智能 家居 產品。記者打開某網上購物平臺,搜索“智能 家居 ”,就會彈出許多智能 家居 產品,如智能家用機器人管家、智能監控系統、智能家庭控制中心等智能產品一應俱全,只需一個手機就能操控家中所有電器。
線下各大廠商也開始看中這塊市場,紛紛推出智能化產品,如中國電信智“惠”家庭,用戶可隨時監控家里的情況,使用手機、pad查看家里數據中心的各種數據、照片和視頻。
維修成為新難題
目前,市民家中最常見的智能 家居 是智能電飯煲、智能馬桶、掃地機器人以及各類智能 家居 控制器。不過,人們在購買時往往忽略了產品維修,隨之帶來的是煩惱。
市民陳先生上半年在日本旅游時,花8000多元買智能電飯煲。前不久,他因操作不當,燒了電飯煲的電源主板。
“買的時候沒咨詢過維修問題,只在乎東西好不好用。”陳先生坦言,自從電飯煲壞掉后,他為這事操了不少心。“溫州沒有專門的售后服務點,最后找了市區多家維修店,才找到一位會修理的師傅。”
買了掃地機的市民劉先生也遭遇了類似的煩心事。一年前他花5000多元從海外代購了一臺掃地機,起先用得很好,但后來機器出現故障,找了賣家也無法解決。
“技師不僅要修傳統家電,還要學會修理智能家電,這樣才能算是優秀的人才。”溫州家電協會副秘書長、溫州家電維修行業首席技師葉友明說,一些國外進口電子產品的電源是110V,而我國的電源是220V,不少用戶忽略了電源問題,容易造成電器短路。由于高科技小家電的電路集成化程度高,線路也復雜,因此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和“實戰”訓練的師傅,別說是修,就連線路都可能看不懂。
同時,如果涉及整體的配件更換,配件買不到的話,那只能寄回當地廠家,國內來回十多天,要是國外時間就更長了。因此,很多人只能自認倒霉。
專業維修人才緊缺
歸根結底,除了智能產品配件難買外,其本質原因還是智能化設備維修人才不足,會修的人較少。
“如今電器維修不是真正意義的維修,而是維護。”葉友明說,由于維修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大多數人未經過專業培訓,而是半路出家,以致維修時技工直接選擇“換板”。
所謂“換板”,實際是一些線路板出現問題,個別技工不愿花時間去修,加上線路板價格便宜,于是選擇換板,省時又省力。這樣往往造成收費高,利潤也高,同時也造成維修人員技術不精。
“我們技協幫也只有幾名技師會修智能家電,這類人才比較缺。”市總工會家電維修技術服務隊負責人邵建榮說,目前整個市場還不規范,加上維修人員技術欠缺,因維修產生的糾紛較多。
被業內譽為“溫州家電維修界鼻祖”的許建華老師已從事家電維修培訓二十多年。在他看來,維修技能人才緊缺跟外來人口減少有直接關系。
“之前學習家電維修的大多是新溫州人,因為門檻較低,學好了也有一技之長。”許建華說,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減少,培訓生源隨之減少。現在來學維修的人員大多年齡偏大。他們只是想學一門手藝賺個外快,因此學藝不精。
此外,一些高職院校開設的相關專業較少,這也導致整個維修隊伍的水平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升。目前,他們正積極地與各大專院校開展技能培訓合作,希望培養更多的智能化設備維修人員。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