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處于轉型的中國制造商內心糾結,一方面期望能快速被消費者冠以“工匠”的榮耀而一戰成名,另方面也不得不降低標準去制造適應市場競爭的低端產品。
與專注精益的德國制造企業相比,浮躁的中國家電制造企業幾乎每天都在向公眾呼喊“稱王”的決心,甚至剛剛擺下“棋盤”的新晉品牌也在首次挪動棋子時,不忘高呼一句“將軍”!
在中國市場營銷者的眼中,即便是擁有“百年歷史”、“上乘口碑”的德國品牌也是市場營銷的失敗者,追求質量而不追求速度的德國制造思維很難有市場生存空間,在擁有絕對高度市占率多前,本土企業寧愿選擇中式“叫囂式”營銷,為了打響品牌知名度、更快地推廣產品,不惜急功近利地展示“鵝步”式宣傳,以期望能對市場競爭者起到“碾壓”式的打壓。
不過市場卻并非真心接受中國制造商推崇的浮夸式營銷和快速制造的理念。HEA在調查中隨機詢問消費者會選擇知名國貨坐椅還是陌生的德國制造品牌產品,幾乎所有非價格敏感型受訪者都把選票投給了后者。
據資料統計,在面向內銷的國產小家電使用壽命調查中,來自“中小”品牌的平均使用壽命大致在2.5-3年之間;令人尷尬的是,盡管國際品牌產品市占極低,但其產品的使用壽命卻遠遠長于國貨。
營銷的“矮子”卻成為了消費者心中的產品“巨人”,歸根結底征服消費者對品牌的信賴最終還是來自于產品的可靠度。
家電網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在國人倍受信賴的德國制造型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中小型企業”。這和德國股市不發達(全德國不過800家上市公司)或有一定的關系,但是在德國人的思維里,企業的任務是服務公眾和服務社會,因而大多選擇更為長遠的發展規劃,對于上市解決融資反而不感興趣。同時這些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控股性質,其信奉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經營哲學,因而這些德國企業不會純粹追求利潤,也不擅長資本運作。中式博弈者也認同老老實實把產品做到極致可靠,把管理做到最好反而讓德國的實體經濟變得長期強大。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的法制管理苛刻且嚴謹,二戰后尤其是兩德合一后,德國更注重法制教育,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了完備法律體系,為建立注重誠信、遵守法律的企業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德國人長期形成的講究信用、嚴謹、追求完美的行為習慣,使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營銷到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都滲透著嚴謹細致的作風,體現著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處理問題的態度,這對企業形成獨特的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同時,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德國企業文化中,企業較為注重員工教育、并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以提高員工素質。以德國大眾公司為例,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眾多培訓點,主要進行兩方面的培訓:一是使新員工快速掌握技巧成為熟練技工;二是使在崗熟練技工緊跟世界先進技術,不斷提高技能。在家電領域,一貫奉行“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教育和不斷培養而提高的”德國西門子公司在提高員工素質方面也堅持“自己培養和造就人才”,企業員工對所處的工作崗位或生產環節的責任便是德國企業的另一大體現。
另外,強烈的質量意識已成為德國制造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其深深植根于廣大員工心目之中,大眾公司在職工中樹立了嚴格的質量意識,強調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熏陶,在企業中樹立精益求精的質量理念。而對于客戶,德國企業注重誠信合作,樹立創一流服務的企業精神。
與美國科技創業和互聯網為主的模式不同,德國企業在“造富夢想”嚴重缺乏上進心,這給許多競爭者留下“木訥守舊”的口實。新科技驅動的企業傾向主張快速做大,并積極通過上市實現資本層面的擴張,從而實現通過價格戰、營銷戰和資本運作等的手段盡快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
德國企業在企業發展方向的選擇上顯得更為理智和堅定,其善于挖掘大市場下細分市場的發展機遇,并穩扎穩打形成細分市場的技術優勢。德國企業文化建設注重圍繞企業的具體實際進行,將企業文化建設融入企業管理當中,以精湛的技術、務實的態度和忠誠的敬業精神進行經營。注重實際內容,倡導不拘泥于具體形式的少說多做。
目前處于轉型的中國制造商內心糾結,一方面期望能快速被消費者冠以“工匠”的榮耀而一戰成名,另方面也不得不降低標準去制造適應市場競爭的低端產品。以中國家電業為例,隨著近幾年收視條件和習慣的變化,電視機已不再僅僅作為收看電視節目的信號播放器,美學和畫質革命把電視推上一個嶄新的高度。幾乎所有的彩企都在搬弄外觀和功能創新,而“鵝步”式宣傳更成為了彩電企業新品營銷時必須出手的籌碼。不過讓消費者感到困惑的是,盡管電視更輕更薄更廉價,但一但追求“經久耐用”的產品,卻感到束手無策。
據了解在德國本土電視品牌企業中,以美茲(Metz)為例,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額比例為6%,這個數字為世界研發企業榜平均投入的1.66倍。盡管創維旗下的美茲品牌定位奢華,但其在市場宣傳和新品外觀上卻“輸”于同期日韓品牌新品,不過正是其對產品和服務的嚴苛追求卻最終征服了嚴苛的歐洲高端消費者。
“德國制造精神”給每挪一步就會亢奮地高呼“將軍”的中式企業或許帶來轉型啟示:模仿德國企業固執地專注在單一領域進步的精髓,可能會成為“小公司”,也可能是“慢公司”,甚至還會被吐槽是“笨公司”,但穩操勝券的穩定業績和消費信心成長表明,德國制造精神下的制造企業絕不會成為“差公司”。
若接受以“德”治業,中國家電制造業轉型必須要有做行動巨人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