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洗衣機、共享電視還未上岸,共享空調又來攪混水,當下走紅的“共享經濟”,對于家電企業來說,難道真是一個“啥都能往里裝”的大筐?

答案是否定。不同于自行車、汽車、充電寶等產品,空調產品的特質和家庭內部使用屬性,從根本上決定其不適合直接套用共享模式,加之受到產品安裝服務復雜、安全隱患多、產品健康等多方面問題的掣肘,共享空調最終還會“曇花一現”,淪為共享泡沫中第一個最先破滅的泡沫。
日前,游離在空調業主流市場之外的國內某品牌首發“共享空調”,剛面世就飽受爭議、褒貶不一。有的認為,“會跟隨租賃市場爆發增長”,市場潛力巨大,反之也有人提出質疑,“強扣共享帽子“,難以支撐市場化商業引爆。
本質上來說,共享經濟一定程度上弱化擁有權和強化使用權,自行車、汽車這些產品能夠對使用權進行碎片化分割,在滿足公共場所隨機性需求的同時,能夠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然而,空調和冰箱、洗衣機、電視這些家電產品多為家庭私用、固化,擁有權和使用權高度重合,很難成為大眾化消費方式。
一方面,產品屬性決定共享空調之路難走寬。空調產品核心作用就是空氣調節,主要固定在家庭范圍內私有使用,難以符合共享經濟的快循環和高流動的要求,這從根本上限制共享空調病毒式擴張、引爆,難以跳出小眾化的“坑”。
另外一方面,產業特質直接掐滅空調共享之火。“三分購買,七分安裝”,可見空調對于售后安裝、服務的特殊要求,每一次移機過程中,“拆+裝”兩個過程工作難度和強度大,稍有不慎就會給專業安裝工、用戶等帶來安全隱患。另外,成熟行業模式、淡旺季市場分割、安裝工隊伍不穩定等等多方面制約共享空調注定難以成為行業主流。
換個角度,共享空調并未解決當下主流用戶的核心需求。一旦天氣暴熱時,空調購買扎堆、集中使用,開機率低并不是共享空調的有利條件,而是不利因素。換句話說,當人們都在用空調的時候,誰家還有閑置著的空調給人“共享”。同時,多次使用的空調在過濾網等部件極易滋生各種細菌,健康風險陡增。再者,空調的淡旺季分明,導致空調賣出去的價值遠遠高于租出去。
當然,共享空調從表面上看,還能滿足一些出租房、街邊小店等商業需求。但這畢竟都是小眾化市場,難以成就大氣候。
最終,市場才是一款產品、一個模式的試金石。更準確地說,當下空調行業已步入成熟、穩定的上升期,對于共享這一陌生的新模式,無一主流品牌跟風,反而是行業不知名的個別品牌急于上位、破局,實為“劍走偏鋒”、公開炒作。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共享空調本質上并不是共享,而是工廠對單一用戶的租賃,而“共享空調”概念引爆,炒作品牌、賺眼球,意在炙熱的空調市場撕開一個切口罷了。并不希望真正做大共享空調市場。
當前,活躍于家電行業的共享經濟,仍然未摘下“泡沫經濟”的帽子,但是如果共享空調能夠在被擠碎之前,在中低端人群的日租房、月租房等租賃市場找準定位、做好產品和運營,并將共享經濟轉為”試用經濟”,由租轉售,或許會有一線生機,當然這不能從本質上改變共享家電是一條窄胡同或者死胡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