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池梅
進入電視市場已經四年多的小米,至今沒有對外公布其電視的年度出貨量。對此,外界的普遍看法是,小米電視賣的不好,一直沒有突破行業年出貨要達百萬臺以上的門檻。所以,小米電視才一直沒有好意思對外宣布銷量。太少過于丟人,多了容易被質疑造假。
日前,小米電視再次成為彩電行業的主角。8月底,小米電視官微宣布下調部分機型售價的聲明,自9月1日起,小米電視部分機型進行不同程度的價格下調,主要為今年3月份發布的小米電視4A系列。其中降價幅度在200元-1000元不等。對于此次降價原因,小米電視對外宣稱是因上游材料價格回落,而自己堅持成本定價理念,最大程度讓利消費者。
然而,對于小米電視的這一舉動,彩電行業內部質疑聲仍然不少。一些同行稱小米電視并不是有能力降價,敢于擔當、讓利消費者,而是此前的產品定價過高,在市場上根本賣不動,不得不降價促銷。因為,如果真是因為上游面板降價,那么應該是全部電視型號降價,而不是只針對4A一個系列降價。
隨后,智能家電搜索京東、小米等電商平臺后發現,小米之前4A產品在定價上確實優勢不大。比如43英寸領域,不但與微鯨、暴風價格相差不大,甚至海信、TCL也有差不多價位的產品。如今,一旦降價,小米的價格優勢立刻顯示出來,再加上大力宣傳,促銷效果應該不會差。
如今,在歷經長達10個月的液晶面板漲價之后,還是互聯網電視品牌中的小米最先按捺不住,再次開打“價格戰”。這次牽頭的是小米電視4A系列,降價幅度在200元至1000元不等,還是熟悉的配方,目的當然也是一如既往——降價促銷,搶占市場。與能力無關,主要還是為了搶市場銷量。
其實,分析今年上半年中國彩電市場可以看到,熱鬧的背后其實銷量慘淡。出貨量大降近10%左右,同時彩電庫存量與銷量占比竟高達到2%以上,不得不說壓力巨大。小米此次降價是不是也是自身庫存過高,急于清庫存呢?只能說,可能性非常大。
雖然,價格戰一向是互聯網品牌電視爭奪市場的“法寶”。但是在一次次價格戰的沖擊下,中國彩電市場和企業只能疲于應戰,甚至拖累整個彩電行業陷入“賣一臺虧一臺”的局面。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彩電業的凈利潤率為3%,到2014年只有1.5%,而今年上半年已經跌破了1%。
其實,質疑小米此次降價會“賠本”還是“清庫存”只是次要。關鍵在于小米此次降價會不會再次引發電視行業的降價潮?包括進入富士康體系的夏普,也是通過低價格的手段重新獲取市場。對彩電行業來說,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因為不通過差異性創新的行業發展注定只有死路一條,價格戰也只會加速品牌的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