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德國IFA展,又將如期拉開大幕。相對于每年年初舉辦的美國CES展,下半年的IFA展雖然影響力略小,但是因為都被冠以國際消費電子展的名頭,所以對于大量急于拓展海外市場、打開海外品牌局面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卻是展示自家黑電、白電、廚電甚至小家電的最佳平臺,也是宣傳的好機會。
不過,對于所有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國際化從來都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雖然很多中國人信奉“墻外開花墻內香”,喜歡拿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一系列產品上市、渠道拓展等動作,借助“出口轉內銷”后到中國市場上炒作和傳播。試圖證明自家的產品和技術的實力,已經在海外市場打開新的局面。
但是,多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的真相卻是“慘不忍睹”。雖然很多海外大賣場、大連鎖的貨架上,擺著中國制造的一系列家電產品,卻與中國企業沒有“半點毛錢”關系,都是貼著外資洋品牌的商標。賣的也是遠遠貴過中國品牌的價格。大量中國制造的家電產品,并沒有贏得海外用戶的認可和信賴。因為,中國制造的口碑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
其實,無論是最初的“釋放過剩產能”,將大量中國制造的“物美價廉”家電產品出口到全球各個國家,貼上當地各個家電品牌的商標,成就洋品牌的利潤,也釋放中國制造的過剩產能;還是如今的“尋找新增空間”,開始通過在海外市場并購老牌家電企業,開始整合海外企業的技術研發、產品設計,以及工藝品質等資源,與中國制造的低成本、高配套優勢進行搭配,尋找在海外市場從量增到利漲的新動力。
本質上,所有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初心都沒有發生變化,就是都希望在海外市場上獲得新的商業機會和增長動力。但是,海外市場的局面之復雜、局勢之多變,以及海外市場歐美日韓等外資巨頭的實力之強,遠遠超出中國企業的預期。所以,在海外市場的征戰,從來都沒有什么捷徑可以走,除了需要時間的投資,更需要在當地市場持續的產品、技術、人才、營銷,以及費用等長期性的投入。絕對不能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投機游戲。
經過30多年的海外市場闖路,中國家電企業的國際化取得階段性成就。但是困難和挑戰仍然不少。當前,最讓中國家電企業擔心的有兩個:一是海外市場上相關國家多變而動蕩的政治局面,今年以來全球再次步入一個多變而動蕩的周期中。除了中東、非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外,即便是歐美日韓都也存在很大的變數。帶來的結果不只是社會局面,還包括匯率波動。
二是,中國制造在過去幾十年來,在海外市場上留給外國人的印象并不好,甚至有點糟糕,其中“粗制劣造”不絕于耳,如何改變這種傳統的印象,樹立中國家電制造為代表的新形象。單靠家電制造企業自身,顯然力量相對薄弱,還必須要尋找國家層面的支持。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東風。同樣,這需要的不只是時間,還要更好好的家電產品和穩定的技術品質。
中國家電產業的未來增長動力,增長空間,大頭在海外。這已經無可置疑。但是,海外市場的情況,并不會完全按照中國家電企業的預期在變化和發展。所以,必須要做好長期吃苦打仗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