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堆積如山的廢液晶面板和廢輪胎無處可去,將對環境造成何種沖擊?為此,工研院響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倡議的「城市采礦」,采用科技煉金術,成功地翻轉城市廢棄物,再創循環商機,包括讓面板華麗轉身,將廢面板變黃金;以獨到的廢輪胎再生技術,達到降低對進口天然膠的依賴等。
工研院材化所所長彭裕民表示,20世紀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時代,卻也形成大量浪費。進入21世紀后,面對資源匱乏、氣候異常,如何能兼顧節能減碳、資源再利用的技術,成為產業界追求的新課題。
他指出,臺灣是面板制造大國,制程中廢棄的不良品為數不少;同時,人們拋棄的舊顯示器、液晶電視等,集中掩埋重創環境的后遺癥驚人。于是,工研院與環保署合作,研發出廢液晶回收純化技術;也將廢面板制成「奈米孔洞玻璃吸附材料」,轉化成處理電鍍廠重金屬廢水的利器,技術領先全球。
臺灣面板廠制程中淘汰的廢液晶面板,一年高達5,900公噸。工研院開發出全球首創的廢液晶屏幕處理再利用技術,并將其中高價的廢液晶回收純化技術,分別技術移轉面板雙虎群創及友達,應用于生產在線回收廢液晶,年回收量約可達5,900公斤,相關商機上看數億元。

運用廢面板制成的「奈米孔洞玻璃吸附材料」成為重金屬廢水處理的新利器
由于液晶在制程中容易被污染,導致廢棄液晶大增,連續式液晶萃取系統,將回收后純化的液晶,制成新的液晶屏幕,無論分辨率、畫質及亮點等都與市售新品相當。環保署統計,臺灣廢液晶面板回收再利用,每年約可創造4億元商機。
工研院材化所副組長洪煥毅表示,連續式液晶純化技術讓面板廠剩余的液晶透過純化后,重新回到生產在線使用,不須掩埋處理,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相關技術已先后技轉面板大廠,于廠內自行回收液晶;產能規模較小的面板廠,則是委由工研院代為回收純化再利用。
據環保署統計,臺灣每年淘汰廢液晶面板多達5,900公噸,制程中產生的下腳料、民眾使用后廢棄電視機、筆記本電腦、計算機屏幕等,都有極高的再利用價值,若能經過適當回收處理,約可回收5,900公斤廢液晶、590公斤的銦錫氧化物、5,015公噸廢玻璃,相當于4億多元的原料產值。
洪煥毅表示,針對廢液晶面板回收占99%最大宗的廢面板玻璃,則是制成奈米孔洞玻璃吸附材料,成為最佳的重金屬吸附劑,相關七項專利已完成布局。目前已在彰濱工業區的電鍍專區,進行實場化的驗證作業,回收各類重金屬,將有助于徹底解決國內外重金屬廢水、土地污染,并一并解決廢面板玻璃的去化問題。來源: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