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著大家都可以分享的市場轉型和國家政策紅利,所有家電企業都必須極快調整戰略和節奏,進行轉型升級,才能精準地把握住外部的市場機遇。
消費升級的核心是產品再造
其實,消費升級是個老話題了。日前,在2017上海國際商業年會中國消費經濟轉型升級高峰論壇上,小米CEO雷軍在談到這個話題時坦言,消費升級不是產品賣的越來越貴,消費升級的核心應該是用同樣的價錢買到更優質的產品。而這方面,小米的經驗是用戶體驗和效率。這是典型的用互聯網思維來做精品的方式。
雷軍還說,“做零售的核心還是爆品,就是你有沒有老百姓想要的東西,消費升級還是給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的東西。優質的、價格厚道的好產品全世界人民都喜歡”。當然,這只是小米在探索的一條道路。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對于中國家電企業來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小米只是個例。
不過,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大家都要重新審視“性價比”這一體系,現在“價”既指可衡量的價格,又指無可衡量的價格(比如設計、比如品牌)。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消費升級也將顛覆產品定價機制。
產品生產成本不再是唯一的核心緯度,而設計、消費需求的重要性將快速上升。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如果逛淘寶時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少有人糾結產品是什么材質的,企業是怎么控制成本的,他只關注他需要,他喜歡,他可以負擔得起。
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樊綱則透露一組數據:2012年中國家庭消費占GDP比重為35%,現在是40%以上,政府消費加上居民消費大概是55%。而從35%到40%以上,僅僅5個點的提升,帶給市場的擴容有多大?參考天貓雙11的銷量,2012年天貓銷售額為132億,到了2015年這一數據暴漲到912億,去年更突破千億規模1207億,五年增長8倍。
如果說,過去3年,還是消費升級的萌芽和培養階段。那么,未來3-5年則將正式進入消費升級的成長和爆發期。對中國家電企業來說,這其中蘊藏著的消費潛力是不可限量的。一是消費的高端化升級,二是消費的高性價比升級,三是消費的個性化、定制化升級。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海外商機
2013年中國領導人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短短四年時間,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實,“一帶一路”作為國家戰略在建設中前進、在發展中完善。這一政策落地將大大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消費擴大,從而給中國消費市場提供新空間,也為中國的消費升級留出重大余地。
過去四年,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一大批鐵路、公路以及很多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加速推進。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電力的發展就將對家電的正面促進意義重大。根據媒體報道,2016年,我國電力企業已在52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投資業務和項目承包工程,其中大型承包項目120個、涉及國家29個。
比如埃及這個素有“北非雄鷹”之稱的國家,就長期受到缺電的困擾。這一切,在2016年將徹底改變,電力的充足供應也有助于當地居民對家電的消費。同時,正在改善的基礎設施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消費的基礎。
另外,從國際金融環境來看,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也有利于我國家電企業在跨境貿易和投資結算中降低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加速中國家電企業國際化進程。
以上種種,為我國家電行業的海外發展提供了從基礎設施到消費能力的保障。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家電行業對“一帶一路”完成累計出口額90.55億美元,同比增長15.42%。對于我國家電企業來說,必須從戰略上重視“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機遇和空間。
在保持強大制造能力的基礎上,海外市場將是我國家電企業一個全新的舞臺和戰場,無論是海爾、美的大手筆海外并購,還是海信、TCL加速海外市場營收提升,或者是志高、奧克斯紛紛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策馬揚鞭。因此,以全球化、全局化的戰略眼光,鍛造放眼全球市場一盤棋的資源對接和整合能力,以重塑中國家電企業的新實力和品牌形象。
無論對內的消費升級機遇,還是對外的“一帶一路”機遇,都將開啟的是億級單位的市場需求。而這也決不能一蹴而就,要想分享到紅利,家電企業必須轉型升級,必須看得比別人遠、跑得比別人快、自身補給別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