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共享經濟在中國的勢頭日漸旺盛,共享產品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已陸續出現了“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寶馬”、“共享洗衣機”等,這些都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共享已然成為當下熱門話題之一。
共享一直以來都是默默的存在于我們身邊,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然而這次在資本的介入下,它卻站在了風口上,搖身一變成了共享經濟,試圖借此機會騰空而起,成就一場商業和社會的變革。不過隨之而來的一些奇葩共享也出現在我們的視線當中,比如:“共享馬扎”、“共享購物車”、共享雨傘”。共享經濟在這個風口上已吹得各種“共享”產品滿天飛舞。

而隨著今年持續的高溫天氣,“共享空調”也趁此機會出現在了大眾視線當中,當空調被冠以“共享”之名,會受到普通大眾的追捧嗎?
“共享空調”是怎么回事?
共享空調的概念最早是由廣東一家企業于是今年8月初提出來的,并且很快在8月8日首發了共享空調公測版。該共享空調主要采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在空調產品中植入物聯網科技,當共享空調運作后,由于每臺空調都應用GPRS技術,將芯片植入電腦板中,所以后臺能接收到所有的數據信息。并且利用了大數據技術,可以監測用戶的使用時長等情況,還能夠異常提醒和故障預警功能,一旦用戶的共享空調出現故障,APP會及時將相應的信息推送給用戶。

消費者想要體驗這種共享空調,只需要下載共享智能空調APP,并實名注冊通過發布需求的方式,由距離最近的線下服務商接到APP訂單后,就會送貨上門安裝。消費者可以通過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兩種方式,支付一定押金后,有租、續和退三個通道,開機只需要掃描空調機身的二維碼進行充值即可,整個應用安裝使用都非常簡單。
買不買賬,還看收費
通過了解,目前共享空調主要有兩種獲取方式:“一種是使用現金付押金,空調押金根據具體型號價值而定,從900元往上不等,押金價格基本在空調售價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一種是憑借支付寶信用免押金租用。”

而在經營模式上,該共享空調采用“押金+按時收費”的模式,每臺空調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時1元價格收費,電費用戶自理。按照一年使用5個月,每個月20天每天6小時來計算,一臺空調回本需要5年的時間。
誰之所愛,置于何處
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空調是一種剛性需求,直接購買就可以了。這也使得共享空調主要面向單位宿舍、高校、酒店工廠等大型的公共場所。
而主要針對的群體則是“90后”的年輕人,如今的90后已成為當下主要的消費群體,并且相對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在加上90后存在著大量的租房需求,面臨一些不穩定的因素,隨時可能更換工作地點和居住地點。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而市場也存在著相應的分歧和矛盾。對于共享空調是否會被普通大眾追捧這點,則需要我們從多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
購買者的思緒
一、對于流動性強,隨時可能更換工作和居住地點的人來說,如果居住所沒有空調是一件很煩惱的時候,而共享空調的出現不但可以減少一次性的資金投入,還免去了搬家時要考慮空調安置問題的煩惱。
二、共享空調擁有異常提醒和故障預警功能,一旦空調出問題,可以有利于使用者更快的和服務商連續解決問題,縮短了等待維修的時間。

顧慮者的斟酌
一、對于部分家電產品來說越少搬動壽命越長,而共享空調長期被搬運,質量和壽命上面很令人擔心。
二、對于絕大數人來說空調算是剛需,買一臺是必然的事情,在說如果按一年使用5個月,每個月20天每天6小時來計算,一年租金要600元,而現在一般空調空調價格都在1500到3000之間,那大概2年半到5年的租金就能購買一臺一般的掛式空調。
三、同時還有部分人對于共享空調信息安全抱有質疑,覺得其信息安全隱患比較大
“共享”家電
雖然大部分人都不看好共享空調,但是靜下心來想想,站在風口上“共享”,早已成為了資本爭相搶奪的市場,共享空調其實也就是家電行業對于種新的經濟模式的探索,諸如前段時間熱炒的共享洗衣機、共享彩電等。它們各自的盈利模式有所不同,都難逃消費者或者輿論的詬病,當然也存在這一些不錯的看法,這是任何探索都無法避免的事情。
就家電而言,每種家電都具有各自的特性,特別是空調,在所有家電產品里面最怕反復拆裝的,共享空調用了拆掉再安裝,如此反復循環,會對空調本身的性能有所折損,這是共享空調存在的最大問題。
共享屬性的產品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流動的特性,而家電產品本身很受這種共享性質的局限。再加上消費者對于健康衛生安全這類問題關注度越來越高。使得家電不同于其他共享產品,更多的還是以家用為主,私有化屬性更強,是一種剛性的需求。當然如果能很好的結合每種家電的特性,選擇適合的來共享,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助于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理性“共享”
共享經濟本身對于社會大眾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當下資本卻盲目追逐利益,對于產品只是簡單粗暴給一個天馬行空的理由,在通過資本來鋪開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產品本身的特性,消費者實際需求量和社會現象的反饋等,導致一次次產品泛濫后,日漸跑偏了軌道。
也許是國內的大環境所致,也許是經濟飛速發展所致。目前共享經濟顯得不夠純粹,不夠理性,不斷的被扭曲,變成了一時興起蹭熱度的產物。不知何時,我們更多關注點不在是消費者和產品本身,當共享失去了對主體需求的探知,原本應是為人民謀福利、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共享經濟模式也逐漸變了味,一切將不免成為風口上的泡沫。
不過,相信隨著政府對共享經濟模式越來越關注,人們對于共享經濟的本質認識越來越清晰,一切都會趨于原有的理性。來源: 太平洋電腦網